close

6/5 內湖大溝溪,大湖公園捷運站1號出口,婉玲老師的蕨境逢春(2)課程


婉玲老師選在大溝溪上蕨類室外課。大溝溪有一 些低海拔不常見到的蕨類,蕨況相當好,路程不遠,易走。


不過天不從人願,一早就開始下起雨,好不容易的蕨類室外課,就在這場雨中度過。少了清晰相片,老師說過的特徵,無法對照,腦袋裡是糊得一團糟,就像那天的天氣。只能勉強把記得的記錄下來。


每次提到葉形簡單的水龍骨科婉玲老師總不忘再複習一次它的特徵:


1.有網狀脈,網眼內有游離小脈。


2.一定沒有孢膜。


3.有窗格狀鱗片。


 


水龍骨科線蕨屬的萊氏線蕨,和橢圓線蕨同在低海拔林緣半遮蔭處&溪溝岩石上,為常見的水龍骨科植物,萊氏線蕨為單葉,葉柄有翅(葉柄兩側可看見綠色窄葉片),葉遠生(葉與葉間距大,常形成疏疏落落的感覺),孢子囊群為線形,長在側脈兩邊。




以前老弄不清楚瓦葦、石葦,他們都是水龍骨科,一個是瓦葦屬,一個是石葦屬,小葉時都是細長的橢圓形。


瓦葦的單葉叢生,常聚成一團,孢子囊群圓形,長在葉軸和葉緣之間排成一排,集中在葉片前半段。


圍繞在瓦葦旁邊,圓圓小小的,摸起來厚厚的,肉肉的感覺,也是水龍骨科的伏石蕨,它是兩型葉(有孢子葉&營養葉),孢子囊群線形,長在瘦長的孢子葉上,也是常見的大樹綠衣裳。



石葦的葉遠生,和瓦葦的叢生不同,葉片表面可清楚看見葉軸和主側脈(網狀脈在葉表面不明顯)。



還是不清楚時,把石葦葉背翻過來,葉背長滿了淡色的星狀毛(多細胞毛,在一個點上呈放射狀),瓦葦的葉背沒有毛,這是最容易區分的,如何記憶呢?石葦很「時ㄕˊ髦ㄇㄠˊ」(石和毛都有了)。


石葦的孢子囊群雖然也是圓形的,但很小且密密麻麻的的長滿整個葉背,成熟時整個葉背呈現暗褐色。和瓦葦比起來,石葦的曝光率算高,道路邊坡樹幹上或岩壁都常發現。



三葉茀蕨-水龍骨科茀蕨屬,葉形變化大,有時是單葉,有時卻又會二裂、三裂,孢子囊群排列方式和瓦葦類似,都在葉軸和葉緣之間,側脈明顯,葉背灰綠色,葉緣有一層較厚的褐色邊,在較潮濕的岩壁上常成片生長。(不要懷疑,它是網狀脈,只是我的技術拍不出它淺色的網狀脈)



 


鱗始蕨科就是開始有鱗片構造的蕨類,葉柄基部被覆極窄的鱗片,葉脈游離,不具有中脈,鱗始蕨屬的孢子囊群接近羽片邊緣,乍看之下和鳳尾蕨屬的葉緣反捲的假孢膜很像。


****鳳尾蕨屬葉緣反捲的假孢膜開口向內,


****鱗始蕨屬的真孢膜開口向著葉緣方向。


低海拔常見的圓葉鱗始蕨&海島鱗始蕨,外型和大小相似度很高,都具有一至二回的羽狀複葉,葉叢生。


圓葉鱗始蕨的末回羽片是扇形,小羽片基部超過180度(不過這點有點懷疑,似乎不是每片葉子都超過180度),孢膜橫長形,通常不斷裂。葉柄長度約5~17CM。 孢膜位置很接近葉緣。大部分植株呈現一回羽狀複葉,所以葉型看起來是長條形。



海島麟始蕨的葉柄較圓葉鱗始蕨長,約12~20CM,雖然也是一至二回羽狀複葉,但常呈現二回羽狀複葉,所以整體葉片看起來是三角形。孢膜位置和葉緣有點距離。


末回之小羽片呈長方形或基部不對稱之倒三角形,基部楔形,小羽片基部小於180度。下面這棵植物體海島麟始蕨的特徵很標準。



不過這一棵的一回羽葉是扇形,二回的小羽葉基部是方形或楔形,那它該是圓葉麟始蕨還是海島麟始蕨呢?




碗蕨科的特徵:


1.身上有毛沒有鱗片。


2.多數種類為游離脈,少數有網狀脈,但無游離小脈。


3.孢子囊靠近葉緣,大部分在一條脈的末端。


臺北鱗蓋蕨-碗蕨科鱗蓋蕨屬,第一次看見它是在基隆的情人湖,只記得老師說過羽片基部具耳狀突起,在大溝溪只聽到老師一路點名,都可聽到臺北鱗蓋蕨的名字,這裡有不少的族群。




臺北鱗蓋蕨,一回羽狀複葉至二回羽狀裂葉(耳狀突起靠近基部常常深裂),基部羽葉較長,整片葉子成三角型。



老師說辨認麟蓋蕨要看兩個特徵:1.裂片是圓或是尖的。2.看毛。


粗毛麟蓋蕨的裂片尖形,脈上有毛,熱帶鱗蓋蕨的裂片則是圓的。



這也是三角形的葉片,但底部較寬,羽片也較瘦尖,它是邊緣鱗蓋蕨,和台北鱗蓋蕨很像。



羽片基部兩側不對稱,朝上一側具有耳狀突起(和台北鱗蓋蕨一樣),葉脈兩面有毛,看看老師的資料:


台北鱗蓋蕨-羽軸、葉脈、葉肉- - - 有短毛。孢膜近邊緣。                   


 邊緣鱗蓋蕨-羽軸、葉軸、葉脈有較長的毛,葉肉沒有毛,孢膜亞邊緣。


 



 


 


這片的羽葉和常見的蹄蓋蕨科雙蓋蕨屬的廣葉鋸齒雙蓋蕨很像,但是孢子囊群的位置卻不相同,我想它應該是孢子囊群長在邊邊的邊生雙蓋蕨吧!?


邊生雙蓋蕨一般長在東北季風吹襲的地方,如草嶺古道、金瓜石才可看見,台北市區很少,但在大溝溪卻可看見。



麟毛蕨科三叉蕨亞科


沙皮蕨&地耳蕨是三叉蕨亞科三叉蕨屬,有兩型葉。


沙皮蕨,根莖直立,營養葉50cm高,頂羽片25cm長,8cm寬,網狀脈,羽軸網眼具游離小脈。孢子葉較細長,孢子囊密布孢子葉背。


地耳蕨小型蕨類,長在中海拔岩石環境,少見,在低海拔的大溝溪有一小族群。


地耳蕨的根莖覆暗褐色鱗片,葉柄具毛和鱗片,二型葉明顯。營養葉5~10cm長,密生黃色長絨毛,葉為三出複葉,基部二片羽片獨立、無柄,像兩片耳朵,它的頂羽片長橢圓形,網狀脈,羽軸網眼無游離小脈。孢子葉直立,孢子囊密布孢子葉背。



 


五角型葉:基部羽片基部朝下的小羽片特別長叫五角型葉。


網脈突齒蕨,麟毛蕨科三叉蕨亞科網脈突齒蕨屬,二回羽狀複葉,基部羽片的基部下小羽片長,沿小羽軸有網眼,孢膜圓腎形,柄長65cm,葉身長、寬約85cm是地生大型的蕨類。


網脈突齒蕨的小羽片缺刻處具向近軸面突起之小刺。


蘿蔓藤蕨科是長在熱帶雨林的蕨類,大都生活在潮濕、腐植質豐富的雨林地被層,本科植物具有一個共通性,即「孢子囊都呈散沙狀,全面著生於葉背」;其中的實蕨屬&刺蕨屬還會長出不定芽。


海南實蕨-蘿蔓藤蕨科實蕨屬,屬於兩型葉,營養葉為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顯著,葉緣凹下處有刺狀突起,孢子葉直立生長,羽片較小,突出營養葉之高度以利孢子之傳播,羽軸兩側有一列弧脈,屬於「實蕨脈型」。


海南實蕨繁殖方式有二:1.孢子葉葉背長滿散沙狀的孢子囊,以孢子繁殖。2. 頂羽片尖端翹起之處長出不定芽,以不定芽繁殖。


海南實蕨頂羽片尖端翹起之處長出不定芽,碰觸地面之後長出根和葉,而且會和原來的植株相連一段時間,新的植株長出不定芽碰觸地面之後,又再長出另一株的新植株,這樣不斷向外拓展地盤,看起來就像一步一步往前走般,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蕨類」。




三葉新月蕨-金星蕨科毛蕨屬新月蕨群,常可看到的葉型有:單葉片或三出至一回羽狀複葉;最標準的三片葉子為頂羽片較長,兩側羽片較短小,葉背的網狀脈是其最大也最容易認的特徵。


葉脈為網狀脈,連成菱形窗格狀,葉面有深脈痕,為什麼叫三葉新月蕨呢?


三片葉子是它的標準型,所以叫三葉;「新月」指的是它的孢子囊群形狀,順著菱型窗格狀脈生長,彎彎的就像新月一般。


它是金星蕨科的怪胎,一般金星蕨科的成員孢子囊群有孢膜保護,它卻像水龍骨科一樣「沒有孢膜」。




金星蕨科特徵:


1.葉大多是二回羽狀分裂。(例外如:大金星蕨它有三回、三葉新月蕨一回)


2.葉表羽軸如果有溝,也和葉軸的溝不相通。


3.具單細胞針狀毛,鱗片上亦可見針狀毛。


4.孢子囊群多為圓形,長在脈上,大多具有圓腎形孢膜。(例外如:三葉新月蕨沒有孢膜)


小密腺小毛蕨-金星蕨科毛蕨屬小毛蕨群,低海拔偶見的蕨類。具有明顯的頂羽片,具走莖。柄8~12 cm,基部有鱗片。下羽片漸縮至基部。最下羽片耳狀,三角形。具有小毛蕨脈型。


微縮小毛蕨-叢生。莖直立,葉柄基部有鱗片,葉身倒披針形,比柄長,下羽片漸短,最下羽片幾近卵圓形。具有小毛蕨脈型。



三叉葉星蕨,水龍骨科,屬濕生蕨類,又名「鐵皇冠」。三叉葉星蕨可以長在水邊,也可以泡在水裡,所以可以種在魚缸裡,在新店山區分布較多,碧潭水邊,水能打到石頭的邊邊,就會發現有三叉葉星蕨,屬罕見蕨類。


葉單一或三叉分裂,孢子囊群圓形,生於葉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