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婉玲老師要帶我們到新店賞蕨,那兒有許多三叉葉星蕨長在水裡,去年,我們坐渡船到和美山,我們在美麗的水光山色中,沒注意到水邊的蕨類,有點期待看見在水中搖曳的蕨類。


我們在碧潭橋上,幾隻小白鷺&夜鷺在前方水邊樹林裡休息;山壁上有翻白捲起了枯葉,下面覆蓋著一大片的綠色植物,老師拍了相片,放大讓我們看看翻白的葉片是什麼植物。


捲起來,白白的一條條的是「石葦」,一陣子沒下雨,葉緣會向葉面反捲,露出葉背的白色星狀毛,淺色的葉背可反射陽光也可減少水份蒸發,這是石葦抗旱的絕招。至於下面一大片的看起來像三角形的綠色植物是「杯狀蓋骨碎補」,其實它的葉型是屬於五角型葉,它和石葦都是有長走莖,很容易就長成一大片。


老師說寫著「碧潭」大字的下面,原本有一大片的三叉葉星蕨的,現在那裡看起來光溜溜的,可能今天水位較高,三叉葉星蕨都沉到水裡了。


到了對岸,彎到一條小巷子,隨即小上坡,山壁的水溝邊就有不少的蕨類,很多看起來很像的單葉,卻是不同的蕨類;這裡可以看見萊氏線蕨&橢圓線蕨。長大的萊氏線蕨是單葉形式,葉柄有翅,但小時候卻和橢圓線蕨家的小朋友很像,但是萊氏線蕨的葉脈和葉肉都是綠色看起來並不十分不明顯。



長大的橢圓線蕨是一回羽狀深裂,小時候可也是單葉形態,和萊氏線蕨如何區分呢?翻開來看看它的葉背,葉背有清楚的黑紫色葉脈的就是橢圓線蕨家的小朋友。



這兩片就是橢圓線蕨&萊氏線蕨,葉脈都還清晰,分得出來嗎?


它們都是水龍骨科線蕨屬,仔細看它們,有網狀脈,而且網眼裡還有游離小脈。



這裡有剛認識的蕨類-台灣車前蕨,上週的室內課,老師稱車前蕨屬是「石頭家族」,它們生長的環境就是在成熟林林緣的岩石山壁上,是屬於森林下位的着生植物。


在這裡仔細找找,可看見葉子橢圓形,摸起來厚厚的「台灣車前蕨」。



台灣車前蕨肉肉的葉片看不到中肋,葉背就像被刀片畫了幾刀形成一條條的「溝」,孢子囊群就長在溝裡,所以孢子囊群摸起來並沒有凸出葉背,簡誌上說孢子囊群沿脈生長,那這一條條的溝就在葉脈上了。



台灣車前蕨是書帶蕨科,這一科的特徵:莖及葉柄基部具有窗格狀的鱗片,葉為全緣單葉,呈長線型或湯匙型,厚肉質,葉脈網狀,網眼細小,無游離小脈,孢子囊群沿脈生長,或與主軸平行的長線型,孢子囊群無孢膜,具有側絲。


台灣車前蕨對著光看,葉脈ㄧ覽無遺,溝就在脈上。





這個葉軸上的小羽片驟縮成許多個小耳朵的,應該是金星蕨科毛蕨屬的「台灣圓腺蕨」,也是喜歡住在溪溝旁。富陽公園的水溝邊也有。



鱗蓋鳳尾蕨長在水溝邊的水泥壁上,有明顯的頂羽片,一回羽狀複葉,聽說會吸收土壤裡的「砷」。國外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它來除去土壤的汙染問題。


這是婉玲老師最喜歡的蕨類-愛德氏肋毛蕨,看見總會特別介紹它。愛德氏肋毛蕨是鱗毛蕨科三叉蕨亞科肋毛蕨屬,是低海拔常見的蕨類,生長在多岩石環境的森林。



葉片是窄五角形葉(這五角形還真不明顯),基部的羽片最大。



最特別的是,它的葉柄有暗褐色針狀鱗片,垂直式的射出,看起來整個葉柄毛毛刺刺的。


葉軸上也可看見針狀鱗片,因為鱗片很窄,看起來像毛。判定是毛還是鱗片,就看它的細胞排列了,具有多列細胞之表皮附屬物叫「鱗片」,只有一個細胞,或多個細胞但僅排成一列的就叫做「毛」。



在山溝壁邊還有這個小鐵角蕨;小鐵角蕨,鐵角蕨科鐵角蕨屬,一回羽狀複葉,葉軸、葉柄都是紫黑色,羽片的中軸並不顯著,羽片的上下兩邊葉肉極不均等,看起來好像少了一邊似的。鋸齒緣偏向上緣及前端,葉柄基部&莖頂具有窗格狀鱗片。


具有窗格狀鱗片的蕨類有:水龍骨科、書帶蕨科、鐵角蕨科。




孢膜線形,生於羽片側脈上,且一個葉脈只有一個孢膜。



斜上的坡道轉個彎,溼溼的山壁,有一些苔蘚&蕨類生長,老師要我們找找配子體,觀音座蓮的配子體肉眼可見,比較容易觀察。山壁上有著愛心形深綠色的,就是配子體,長在配子體上的淺綠色的葉子,就是孢子體,也就是我們常見的蕨類植物體了。




山壁邊還有長條型的蕨類,背面有整齊排列兩排的孢子囊群,老師說是大星蕨,水龍骨科星蕨屬。同學問:為什麼叫大星蕨呢?和星星有關係嗎?好問題,取名總該有個理由吧!天上的星星,是沒有規律的,大大小小佈滿天空,所以星蕨屬的,孢子囊群是散生如滿天星星般,所以叫「星」蕨,可是大星蕨的孢子囊群可是很整齊的在中肋兩旁各一排排列,不像星星散生呀?呵呵!凡事總有例外嘛,大星蕨就是例外,其他的星蕨屬的 就沒這麼乖了。


北部有大星蕨,南部有星蕨,它們是生態等價種。



曾經看過一篇搶救火金姑的報導,政府爲了鋪設步道,破壞了螢火蟲的棲地,而引起這裡社區居民的抗議。



和美步道從枕木階梯開始,步道旁就可以看見裡白科的芒萁&蔓芒萁,就長在一起,比對差異點就容易了。


蕨類的小朋友,滿腦子都是問號,對這世界充滿了疑問。



這個是蔓芒萁。二分叉基部輔助小羽片向下反折,使二分叉的葉片看起來像一隻展翅的綠色蝴蝶。



這個是芒萁。二分叉基部沒有多一回輔助小羽片。



這裡除了芒萁&蔓芒萁的問號小朋友,還有烏毛蕨的小朋友,捲旋的嫩枝上就看得到一個個的小耳朵。(橢圓線蕨也有小耳朵呢!)



幼葉舒展開來了,它的小羽葉還是捲旋著,聽說它的捲旋嫩葉和暗紅色的幼葉可以當蔬菜食用,這棵少了頂芽的,不知是否已變成盤中飱了。


烏毛蕨科的幼葉都會呈現油亮光澤的暗紅色,它的成熟葉綠色。至於它爲什麼叫烏毛蕨呢?原來躲藏在大葉子下的粗短根莖外頭有披針形的褐黑色鱗片密披著,所以叫「烏毛」蕨。(下次要翻翻它的大葉子,把它的根莖看個明白。)



這是jean拍的,烏毛蕨的孢子囊群位於中軸兩側。可見到兩側的開口都面向中軸。



這條步道走起來輕鬆,蕨類豐富,是賞蕨得好地方。



路旁出現了頂羽片和側羽片都一樣形狀的葉子,是細柄雙蓋蕨嗎?看看它的頂羽片下面多了一個小圓葉呢!老師說是「裂葉雙蓋蕨」。


簡誌上說明:裂葉雙蓋蕨,長走莖,柄長達30cm,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略大,且基部多少瓣裂,側羽片約20cm長3cm寬。孢子囊群細長,沿脈生長,從近中肋直至近葉緣。



蹄蓋蕨科雙蓋蕨屬的孢膜長線型,而且孢子囊群背靠背生長。


有線型孢膜的蕨類有烏毛蕨科(如烏毛蕨)、蹄蓋蕨科(如細柄雙蓋蕨)、鐵角蕨科(如山蘇)。



這個才是細柄雙蓋蕨。


簡誌上說明:細柄雙蓋蕨,長走莖,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和側羽片同型,側羽片1~4對,羽片約14~18cm長4~5cm寬。孢子囊群細長,沿脈生長,從近中肋直至近葉緣。


不過看簡誌上的說明,常常看不懂,還是看實物,聽老師說比較容易懂。


細柄雙蓋蕨&裂葉雙蓋蕨,兩種外形比起來,細柄雙蓋蕨的羽片較短胖,裂葉雙蓋蕨的就較瘦長。



我們最常看到的樹木狀蕨類有三種:筆筒樹、台灣桫欏、鬼桫欏,樹蕨一般來說都有主幹長得比較高,外層有黑色氣生根。


筆筒樹、台灣桫欏是三回羽狀複葉,鬼桫欏是二回羽狀複葉,葉軸&羽軸紫褐色。它和台灣桫欏都有樹裙,而筆筒樹老葉會脫落,形成一個個的圈狀葉痕。


少了頂上的綠葉,筆筒樹的樹幹,像侏儸紀裡恐龍的長脖子。



台灣桫欏三回羽狀複葉,有樹裙。



鬼桫欏的樹幹不如其他兩種高大,雖也有樹裙,看起來和台灣桫欏還是有差別。



鬼桫欏葉軸栗褐色,光滑無刺。



鬼桫欏的孢子囊群圓形長在突出葉面的孢子囊托上,不具孢膜,長在脈上。游離脈,每一條脈上只有一枚孢子囊群。


鬼桫欏未熟&已熟的孢子囊群,沒有孢膜。



從和美社區可看見直潭淨水廠。



我們從永業路下來,兩旁山壁還是有不少蕨類可觀察。


這棵看起來和鬼桫欏很像,葉為二回羽狀複葉,應該是廣葉鋸齒雙蕨。



葉背的孢子囊群線形,廣葉鋸齒雙蕨是蹄蓋蕨科雙蓋蕨屬。




老師在一座廟旁的樹下停留,抬頭看看這棵樹,住滿了房客。


上層是山蘇,下層是石葦和伏石蕨。老師說還有喔,不只石葦和伏石蕨,仔細再看看。




那披在樹皮上的綠色,不是苔蘚嗎?不是的,是團扇蕨,這.....團扇蕨長這個樣?和書上的形狀差太多了吧?石葦都乾得翻白眼了,團扇蕨當然也要抗旱呀!團扇蕨缺水時就會把扇子收折起來,就變成一條一條的了,把它泡泡水,馬上就會神采奕奕,展開成一朵圓滿的團扇了。



剛來時在吊橋遠看山壁上的石葦,這會兒可近距離的看它抗旱「翻肚」的模樣了。


石葦是長走莖,莖上還有褐色鱗片,蕨類的小朋友幾乎都是懷著問號出生。


伏石蕨的葉脈隱約可見,伏石蕨只有乾旱時才可看見它的葉脈,不然平時它圓圓肉肉的,可看不見脈型的。



沿路的山壁上可以看見三葉茀蕨,也是水龍骨科的。


這可是最標準的三裂葉。



三葉茀蕨可不一定是三裂葉,也有單葉、二裂片,葉片有瘦長型,也有的是短胖型,葉形變化很大的。



可看見葉背孢子囊群在葉表面的凸起兩排,葉緣摸起來感覺有加厚,淺色或褐色,呈軟骨質;葉脈網狀,網眼內有游離小脈,側脈明顯,是個很好辨認的特徵。


 


中肋兩旁各有一排圓形的孢子囊群,無孢膜,排列在側脈之間的網眼裡。



在潮濕的山壁或水溝邊常可發現鐵線蕨。


鐵線蕨因為葉柄亮黑,像鐵線,所以得名,鐵線蕨是鳳尾蕨科,鐵線蕨屬,所以有葉緣反捲的長方形假孢膜,末羽片扇形,不具中軸。因為葉片細緻,在花市也可看見。


烏蕨,鱗始蕨科,烏毛蕨,烏毛蕨科,以前常常把名字混在一起。其實它們還真的「差很大」。


烏蕨的葉片細緻可愛,壓成書籤也很漂亮。


孢子囊群生於裂片末端,孢膜像扁平的口袋,長在羽片邊緣開口朝外。



在停車場邊的擋土牆上發現了台灣水龍骨,位置低得讓人興奮,不用再仰著頭遠望了。
台灣水龍骨,水龍骨科水龍骨屬,一回羽狀深裂,葉片長橢圓形,側裂片上下兩面具鱗片和細毛,葉緣在裂片側脈間不具缺刻。




根莖粉綠色,無鱗片(鱗片早凋),葉柄黑色,長在根莖上。


葉柄和根莖之間有關節,缺水時葉子會從關節處脫落,脫落處形成圓形葉痕,脫落處突出根莖的部份叫做「葉足」,肉肉的粉綠色根莖還是可以行光合作用,等下雨時新葉子就會從根莖處再冒出來。




和美山的蕨並非只有這些,只是腦袋裝不下了,一回學一點就好了,免得「蕨」得很累。


老師幫我們整理了水龍骨科的資料:


水龍骨科的特色:


      1. 網狀脈,網眼裡有游離小脈。


      2. 孢子囊群或圓形、長條形、或全面着生;沒有孢膜。


      3. 葉形簡單,至多一回羽狀複葉。


      4. 莖與葉柄交接處多有關節,根莖鱗片窗格狀。


 


水龍骨科的各個屬:


 1. 具星狀毛- 石葦屬。


2. 具腐植質收集葉或功能- 連珠蕨屬、槲蕨屬。


3. 中軸旁僅有一排具游離小脈的網眼- 水龍骨屬。


4. 孢子囊群形狀不規則- 扇蕨屬。


5. 孢子囊群線形- -線蕨屬(細線)


                               -劍蕨屬(粗斜線)


                               -伏石蕨屬(二型葉)


6. 孢子囊群圓形-


各一排-  -茀蕨屬(有軟骨邊)


               -瓦葦屬(單葉、近生)


               -骨牌蕨屬(遠生。伏石蕨屬)


 多排-    -星蕨屬(單葉)


               -擬茀蕨屬(一回深裂)


               -肢節蕨屬(葉軸、羽片連接處具關節)


7. 葉長線形 二條線蕨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