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18課程:淡蘭道 (陂內坑古道&土地公嶺古道) 秋蜜老師的課,木柵捷運站集合。


 


今天秋蜜老師要帶我們探訪掩沒在荒煙野塚裡的台北第一關。這裡有先民翻山越嶺留下的古道。


從木柵路四段可以看見動物園站的纜車緩緩向上爬升,新店斷層通過此處到達關西一帶,纜車的安全性到現在還是爭議不斷。



從木柵路四段159巷巷子進入,在這棟弧形的建築物前,老師告訴我們關於「陂內坑」:因為這裡位於兩山之間曾經是一個大陂塘;牆上掛著「博嘉田園小學」的招牌,老師也解釋了「博嘉」的由來。



燕子從冷氣邊飛出,一個燕巢就黏在牆上。一隻家燕站在銜土製成的巢上,可以看出巢的上下顏色不同,下層顏色較暗,是去年的巢,上層是今年修補的。家燕築巢的習性,是在舊巢沒有受到嚴重損壞下,通常略加補修就會繼續使用,除非不堪使用,才會在原地重新築巢。


在國外燕子是守信用的化身,每年在固定的時間一定會飛回舊巢,就像和老朋友約定好一樣。這個比喻可愛多了。



博嘉運動公園,「博嘉」二字,是由台語發音來的,「朴仔腳」念快就成了「博嘉」。朴仔腳:朴樹底下,可見從前這裡有許多大朴樹。




一路上蟬聲不斷,老師教我們捂起耳朵,聽聽看有幾種蟬聲,聽聽它們在哪裡?


這棟建築物正在整修,幾部卡車停在前院,這裡是台糖的舊宿舍。裡面的管理人員,看我們一群人在門口張望,大方的請我們進去參觀。


一樓是招待所,二樓是辦公室,有一張桌球桌,自動販賣機,三樓是宿舍,都還在整修中,廁所倒是整理得很乾淨美觀。



正門進去一樓正在裝潢,看起來廚房前是一個吧檯,高腳椅排放整齊,地板是木質地板,牆上有幾幅畫掛著,聽說這裡已租給大公司當招待所了。大片的窗,有著一種古樸的感覺。



庭院外,一些植草師傅正在進行補植工作,他們拔去了所謂的雜草,種上園藝的草本植物。在舊宿舍邊放置著一堆整理後廢棄的樹枝,上面密生的石葦已有些翻捲起來,雖然環境需要整理,但看到被鋸斷的大樹和筆筒樹,心裡還是覺得惋惜!



這棵像大傘的筆筒樹長在水溝邊的邊坡上,希望它的美麗能受青睞,免去被砍伐的命運。



橢圓線蕨在這水源充沛的溝邊,欣欣向榮的生長著,它是水龍骨科的蕨類,每次上蕨類室外課幾乎都能遇見它的身影。



水龍骨科,沒有孢膜,網狀脈,網眼裡有游離小脈。



後面還有幾棟建築物,造型和前面的主建物相同,都有斜屋頂,可以讓雨水快速流出。



這裡的宿舍比較簡單,每個房間有單獨的電錶,但衛浴是公共的。



進門的遮雨屋簷上長滿了蕨類植物,纖細的像故意裝飾上去一般,仔細看看,有幾株石葦,瓦葦佔大多數,邊角上還有一棵杯狀蓋骨碎補。



老師在地上看見一隻已乾的蟬,拿了起來,它的身子經過移動,腹部脫落,看看翅脈,黑色的,是一隻台灣熊蟬,腹部下是一個空洞,不知是死亡已久被蟲蛀光,還是音箱下面原本就是空的。



這裡可能是潮濕的關係,一路都有蕨類出現,這是烏毛蕨,葉柄上一排的小耳朵。



搓搓它的葉子,有一股味道,這是食茱萸,可以炒蛋吃的,不知今天跟在旁邊的管理人員,今晚是否會加菜了?






在日據時代,許多地名因為日本人不懂漢字的原義而更改,坡內坑的「坡」,原來是「陂」字,「陂」代表自然形成的水塘,另有一字「陴」則是人工挖掘的水塘,「坑」指兩山之間的凹處,可見此處以前是在山凹處自然形成的大水塘,但此處陂塘已不存在,只剩一個地名見證過去。





這裡雖然已經開發,人工植栽替代了原生物種,但在路邊,山坡上一些小生命,依然奮力的生存著。


一隻非洲大蝸牛躲在姑婆芋的背後,葉子上的刮痕,就是它取食的證據。蝸牛是有牙齒的,它的口器稱為「齒舌」,上面有好幾列的細小牙齒,吃東西的時候是用刮的。



 


一隻黃蝶的翅膀掛在人面蜘蛛的網上,看來已成人面蜘蛛的大餐了,人面蜘蛛有黃色個體、黑色個體&紅色個體(少見)。



這是我才認識不久的假蹄蓋蕨,二回羽狀深裂或一回羽狀複葉,山邊的草地上有不少。葉子看起來很粗糙,最下方一對羽片短縮向下生長。



孢膜長條形,沿著小葉脈背上生長,略呈彎曲。這片的顏色看起來像葉背黏了許多蟲卵&蟲繭,剛看到...嗯!會雞皮疙瘩掉滿地。



褐脈露蟴若蟲,已可看見翅芽,觸角節間具白斑,喜歡在葉面的中肋停棲,停棲時中後腳張開。



這附近是公寓區,山坡上也有住家,彎曲的巷道,如果拾階而上,頗有置身九份的感覺。附近人家利用空間,種植一些作物;木瓜樹常看到,算稀鬆平凡的,但每回看見結果,總會多看兩眼,不是覬覦甜美的果實,是想看到公木瓜樹結果。


正常的木瓜樹結果,果柄是短的,但公的木瓜樹開的花有長長的柄,會結果自然也是長柄的。


這次終於看見公樹結的果了,好長的柄呀!


走到田寮土地公廟-福德宮前,廟後面有幾棵大樹,枝枒上住滿了房客,而且這些房客像原本就是樹的一部份,長得綠意盎然,一付怡然自得。


這是一個三叉路口,土地公正對面的一條小路,是先民從文山、木柵地區,通往南港、舊莊地區的便捷要道,上面有一棵約二百年的楓香樹,已列入保護的老樹。


我們順著山邊走上拳山古道(這段也叫坡內坑古道是日據時的保甲路),正式走上先民挑米擔茶的古道。



杯狀蓋骨碎補。


大樹上的台灣山蘇or南洋山蘇。


很少看見崖薑蕨長得如此茂盛,幾乎和鳥巢蕨一樣像個鳥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