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門時,天空陰沉沉的,地面是溼的,今天可能又是個雨天,把相機放回防潮箱,今天不帶出門了。車子經過大安森林公園,地面竟然是乾的,怎麼會這樣?難道「雨」只光顧東區嗎?想到留在家裡的相機....。


進入植物園,水泥地以外像鋪了綠毯子般,昨夜許是一場雨,把綠地串上了盈盈的水珠,不知是苔還是蘚,深綠中趴著淺淺的翠綠,小小肥肥的葉子半透明著,可愛極了,一位園區駐衛警,看我趴跪在地上,似乎企圖不良,趕忙出聲制止。沒帶相機已夠「鬱卒」了,欣賞個小草竟被誤會成.......,罷!罷!罷!看花看草原是賞心悅目之事,別為了些些誤會,壞了心情。


看到同學陸續出現,把方才的心情丟開了,研究起椅子旁的蕨。密毛小毛蕨上週才看過,全身毛茸茸的,(摸摸它,不會又被制止吧!),背面的孢膜上也是有毛的,金星蕨科,有毛也有鱗片,絕大都是二回羽狀分裂,在野外只要看到二回羽狀裂葉大概有80%是屬於金星蕨科家族,但旁邊的大金星蕨是異類,硬是多了一回,葉柄基部還裹著「白粉」,和筆筒樹的小孩很像,但筆筒樹家的小孩不裹白粉的。


老師帶來不好的消息,今天蕨園還在整修,尚未開放,老師似乎有些懊惱,星期三還特地來問,工人告訴她沒問題,星期六可開放,如今要換地點已太遲了。但我們也不介意,蕨,公園裡隨處可見,認識的沒幾樣,蕨園外的也夠我們上課了。這排水泥地旁就長著幾種,除了密毛和大金星外,還有「小毛蕨」和一點也不野的「野小毛蕨」。


密毛小毛蕨:金星蕨科,毛蕨屬小毛蕨群。二回羽狀分裂,葉密布短毛,顏色黃綠色,基部羽片較短且向下折,像八字鬍,羽軸有溝但和葉軸之溝不相通。兩片裂片中有賓士脈相接。孢膜圓腎形,孢子囊群位於列片中脈和葉緣之間。葉子整體看起來很柔軟。



小毛蕨:金星蕨科,毛蕨屬小毛蕨群。二回羽狀分裂,紙質。頂羽片很長像獨角獸,裂片頂端有短尖頭,賓士脈顯著,孢膜圓腎形,孢子囊群長在裂片側脈上。葉子顏色較深綠,感覺較粗硬。



野小毛蕨:金星蕨科,毛蕨屬小毛蕨群。小毛蕨屬的都有「賓士脈」,野小毛蕨和密毛小毛蕨有些相似,野小毛蕨羽片向下漸縮,密毛小毛蕨無此特徵。野小毛生長的環境較接近人生活環境,在公園、花圃較多,在山野裡反而較少。摸摸看,感覺不似密毛柔軟,卻也不像小毛粗硬,有點薄紙質的感覺。



大金星蕨:金星蕨科大金星蕨屬。 三回羽狀深裂,葉表有毛,尤以葉軸及羽軸最顯著。葉柄有白粉。 羽軸有翼,羽片緊密有毛,孢膜圓腎形,小型早落(要看出它的孢膜需要一點運氣),孢子囊群生於側脈近頂端處。鱗片黃褐色。


 


一棵棕梠樹上長滿了長葉腎蕨,像穿了一件綠色羽毛衣,老師說在國外,棕梠樹在野外很常見,上面長長葉腎蕨是很常有的事,台灣反而只有在公園裡才看得見。在圍籬旁就看見三種腎蕨科的植物,其中有耳突的是「腎蕨」&「毛葉腎蕨」,「長葉腎蕨」沒有耳突 ,再過去些,一棵樹上發現了腎蕨&長葉腎蕨,但不曾發現毛葉腎蕨長在樹上,毛葉腎蕨可能不愛爬樹吧!


台灣的腎蕨科有一屬三種,「腎蕨」、「毛葉腎蕨」、「長葉腎蕨」,此三種在低海拔常見。葉為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和葉軸間有關節,在乾旱時羽片會掉落,葉脈游離,孢膜腎形或圓腎形,葉緣有泌水孔。


「腎蕨」的背面。羽片基部朝上一側具耳狀突起,並於葉背遮蓋葉軸。腎蕨除了地面外,偶而也可在樹上發現它的蹤跡,腎蕨有三種莖,「短直立莖」、「匍匐莖」、上面有淡色鱗片的橢圓形「塊莖」。它的塊莖吃起來澀澀的,有水分,是野外求生的植物。



「毛葉腎蕨」背面。羽片基部朝上一側具耳狀突起,貼近但不覆蓋葉軸。毛葉腎蕨不喜歡住在樹上或邊坡上,一般都生長在地面上。



「長葉腎蕨」正面。羽片基部不具耳狀突起,也不與葉軸交疊。葉緣邊白點是泌水孔。生長在略遮蔭的樹幹上或巨岩石縫上。



在民俗植物區有兩種蕨,南洋山蘇&過溝菜蕨。此兩種都被當作菜餚使用。在台灣有三種山蘇,中海拔的「山蘇」和低海拔的「台灣山蘇」&「南洋山蘇」,中海拔的「山蘇」孢子囊群線形沿脈生長幾乎快到達葉緣,「台灣山蘇」&「南洋山蘇」卻只到一半左右,南洋山蘇的中勒有脊狀凸起,台灣山蘇沒有,這是最大的不同。被作為菜餚的是南洋山蘇,原產在熱帶地區,生長快速,且較鬆脆,口感較佳。


過溝菜蕨又叫「過貓」,食用部份是它的捲旋幼葉。短莖直立,葉柄粗大有溝和羽軸上的溝相通,二至三回羽狀裂葉,有「賓士脈」的蕨類除了金星蕨科的小毛蕨群和星毛蕨外就只有蹄蓋蕨科菜蕨屬的有此特徵,但金星蕨科的 孢膜是圓腎形,過溝菜蕨的卻是線形。


在一棵腰圍很粗的大樹上發現了水龍骨科的崖薑蕨,老師在地上撿拾掉落的枯葉,讓我們看它的特徵,順便複習水龍骨科的特徵。


水龍骨科的特徵:


1.有網狀脈。


2. 網狀脈內有游離小脈。


3. 孢子囊群一定沒有孢膜。


4. 有窗格狀鱗片。


水龍骨科的成員都有簡單的葉形,最多只到一回羽狀複葉,常著生於樹幹和岩石上。葉柄和根莖交接處有關節,久旱不雨時,為減緩蒸散作用,而有落葉現象。常見的伏石蕨、石葦、三葉茀(ㄈㄨˊ)蕨、橢圓線蕨、萊氏線蕨、崖薑蕨等都是水龍骨家族。


崖薑蕨一回羽狀分裂,葉柄極不明顯。葉片基部呈心型緊貼根莖,根莖、葉圍著樹幹橫向生長,較寬的基部裂片相互緊靠成盆狀,能收集腐植質和雨水。裂葉雖無關節構造,卻有關節之功能,裂葉乾枯時可整齊脫落。蕨類也有有關節構造卻無關節功能的,如粗齒紫萁。



蕨園的木棧道還沒釘上,外面圍著,不讓人進入。


我們在蕨園外面發現粉葉蕨,葉背有白粉,孢子囊看起來像是散生般鑲在白粉裡,顏色不同的孢子囊屬混熟型,外來種,鳳尾蕨科。


粉葉蕨對面有一叢木賊,木賊的莖和枝條有節,拉斷後一邊是尖型,一邊是鞘型,可再接回去,小葉和莖呈輪狀,小葉基部愈合成鞘狀,莖中空有節,表面有縱溝,觸感極為粗糙,昔日被利用來刷鍋子。孢子囊穗長在枝條頂端,由許多六角形的盾狀物構成,孢子囊生在其中。孢子綠色有四條鞭毛。


海岸擬茀蕨在蕨園棧道外生長成一群落,孢子囊群圓形在葉表顯著隆起,葉背著生處明顯下陷。一回羽狀深裂,葉軸具翼,水龍骨科。


星毛蕨-金星蕨科星毛蕨屬,有多重的「賓士脈」,葉軸可無限制生長,且羽片葉腋常著生被覆鱗片的不定芽。不定芽觸碰到地面即會長根成一株新的植物體,如果一直無法觸碰到地面,會當「啃老族」靠母株提供養份長大。在四獸山常見有不定芽繁殖的蕨類有:長在頂羽片的「海南實蕨」、滿佈在葉片上的「東方狗脊蕨」。


回程時老師特別介紹了鱗蓋鳳尾蕨,鳳尾蕨科唯一只有一回羽狀複葉的就是鱗蓋鳳尾蕨。羽片基部呈心型,葉緣具反捲之假孢膜,常出現在產業道路邊坡或住家附近的磚牆上。在國外已證實能吸收土地或水中的污染物質「砷」,對水、土皆有清潔作用已引發廣泛的重視和利用,國內目前尚無針對鳳尾蕨作此利用,台灣的工業對土壤造成嚴重的傷害,尤其是常聽到稻米的鉻污染,如果鱗蓋鳳尾蕨對有毒物質「砷」能吸收,鳳尾蕨科對其他的重金屬如也能吸收,則可以解決土壤重金屬的汙染問題。目前被當作青草茶原料的鳳尾蕨,如果採集地有重金屬,食用它是否會直接影響到人體呢?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研究它們。



出了植物園,老師帶我們去看樟樹上長的一棵槲蕨,槲蕨具有兩型葉,一為腐質收集葉,另一為一回羽狀深裂的平常葉,具有腐植質收集葉的蕨類只有兩種:槲蕨&鹿角蕨,在另一棵樟樹上同學發現了腐植質收集葉像綠色盤子倒蓋的鹿角蕨,可能是附近人家種的鹿角蕨孢子溢出或是植物園內有種植溢出。


北部的環境溫暖潮濕,適合蕨類生長,賞蕨不需上山下海,住家附近,公園即有。這次可惜沒有帶相機,許多種類無法在昔日的相簿裡找到,期望下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菊子 的頭像
    菊子

    碧蘿山居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