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虎山蕨色

解說老師:黃婉玲老師

集合地點:虎山溪入口

 

 昨天晚上是這學期第一堂室內的蕨類課,幾個月沒有蕨類課,老師怕我們把蕨類都還給她了,所以先為我們複習上過的蕨類。(嘻嘻!老師也太........了解我們了。)

 

蕨類分為:

1. (擬蕨類) - 葉子通常小型僅具中脈或無脈,有枝條,又稱「小葉類」。

2. (真葉類) - 以葉子為主體,葉大型,葉脈多條,又稱「大葉類」。

 

 小葉類有5種:1.石松科。2.卷柏科。3.水韭科。4.木賊科。5.松葉蕨科。

 

下面是卷柏科的全緣卷柏,在步道上很常見到小葉類的蕨類。

 

正面具有四排並列的小葉,旁邊兩旁較大稱為「側葉」,中間兩排較小稱為「中葉」,小葉無柄,具單脈。

 

「大葉類」即一般的蕨葉,主要是由葉柄&葉身構成,有單葉&複葉,葉子有小型至大型,葉脈多條,出現的年代較「擬蕨類」晚。(什麼是單葉&複葉?沒忘吧?嘿嘿!)

 

「大葉類」有三種類型:1.厚曩蕨(中古)。2.原始薄曩蕨(中古)。3.薄曩蕨(近代)。

 

 

 

大葉類,這片葉子夠大吧!

 

 

 

 

 

 這是單葉,葉子不再分裂,葉子邊緣為全緣或鋸齒狀。(老師說看到單葉的蕨類,先看看是否水龍骨科。這是水龍骨科的「萊氏線蕨」)

 

 

 

這是複葉,看起來像很多片葉子,其實這全部只能算一片葉子而已,只是葉子又分裂成羽狀複葉。

 

幼葉紅色

 

1.書帶蕨科。

2.骨碎補科。

3.烏毛蕨科。

 

 

姬書帶蕨(書帶蕨科)

 

 

 

杯狀蓋骨碎補(骨碎補科)

 

 

烏毛蕨(烏毛蕨科)



 

 

最多毛

 

1.碗蕨科(多細胞毛,孢子囊群長在葉緣,孢膜長在脈末端)

2.金星蕨科(單細胞針狀毛,孢子囊群長在葉脈,不在葉的邊緣,孢膜上有毛)

 

 

.密毛小毛蕨(金星蕨科)。「密毛小毛蕨」長長的針狀毛,只有一個細胞;孢子囊群長在葉脈,並不在葉的邊緣,孢膜上長滿了毛,整片葉子摸起來毛茸茸的。

 

 

孢膜長條型

1. 烏毛蕨(2個孢膜,長在中軸兩旁,孢膜開口面對面。)

2. 鐵角蕨(只有一個孢膜)

3. 蹄蓋蕨科( 2個孢膜,長在脈兩旁,開口背對背)

 

 五角型葉

1. 鳳尾蕨科

2. 鱗毛蕨科

3. 骨碎補科

 

 這是鱗毛蕨科的細葉複葉耳蕨,基部向下的小羽片特別長,所以形成五角型葉,數數看,這片葉子有幾回呢?

 

 

-------------------------------------------------------------------------------------------------------------

 

 

 

 

 

早上還沒九點大家都到集合地點,沒多久,老師從裡面出現,老師一早就到這裡探勘,發現虎山溪的邊坡已被除得光禿禿,還好上邊還有一些蕨可觀賞。這條步道屬於較陰暗潮濕的地方,是蕨類適合生長的環境。

 

虎山溪就有一棵撐著大大的葉子蕨類,樹裙垂在溪水裡。有直立莖,小羽片深裂,有樹裙的桫欏科,這是台灣桫欏。這棵原本該是直立的,可能颱風或其他原因造成傾倒,但是植物頑強的生命力,又讓它抬頭迎向光明。

 

虎山溪是以生態工法整治的,所以溪溝的牆面是以石塊堆壘的,可以看到一些蕨類生長。發現一棵不知是南洋山蘇還是台灣山蘇長在石頭溝壁,平時看到山蘇都是長在樹幹上。底下還有鐵角蕨科的湍生鐵角蕨。

 

這裡看起來有幾片單葉形式的蕨,是水龍骨科的嗎?老師先不給答案,叫我們翻開背面,看看它的葉脈。

 

翻過來,葉脈為游離脈,孢膜長線型,且背靠背。老師複習水龍骨科:

 

水龍骨科的特徵:

1.網狀脈,網眼裡有游離小脈。

2.孢子囊群沒有孢膜。

3.葉形簡單,至多一回羽狀複葉。

4.莖與葉交接處多有關節,根莖鱗片窗格狀。

 

所以它不是水龍骨科。孢膜長線型,且背靠背的,這是蹄蓋蕨科雙蓋蕨屬的蕨類,它是柄一點兒都不細的「細柄雙蓋蕨」。

「細柄雙蓋蕨」是一回羽狀複葉,並不屬於單葉,但是很多蕨類小時候的型態是單葉形。

 

什麼是網狀脈?在溪溝邊看到的「橢圓線蕨」就是水龍骨科,小時候也是單葉型態,翻過來看葉脈,這是網狀脈,而且網眼裡有游離小脈。

 

這是台灣水龍骨(水龍骨科),根莖與葉交接處有關節。關節有什麼用途呢?遇到乾旱時可以「斷尾求生」;讓葉子脫落,保留根莖,不至於整株枯死,一但溫度溼度適合時,再長出新的葉子來。(到時又是一尾活龍)

 

我們再來看看「觀音座蓮」,觀音座「蓮」,雖然名字裡有「蓮」,卻是如假包換的「蕨類」。為什麼叫做「觀音座蓮」?來看看它的葉柄基部,葉柄被兩片邊緣有鬚邊的托葉包住,葉子老了掉了,但是托葉還是存在而且木質化了,隨著年紀,托葉越來越多,看起來做像觀世音的蓮花座。(黑色的蓮花座?)

 

觀音座蓮是中古時期就有的蕨類,屬於「合曩蕨科」,孢子囊很厚,因為孢子沒有近代有彈射功能的環帶,孢子囊裂開後,孢子直接掉落在附近,所以孢子囊內的孢子數量比現代的孢子數量還多很多。

 

在除草除得光禿禿的山壁上,仔細看,可以發現一些蕨類的配子體。觀音座蓮的配子體最大,所以也是最容易觀察得到的。

孢子落地後,遇到適合的環境就會迅速萌發,長成新型的「配子體」,配子體大多具有葉綠素,可以自行光合作用,配子體有藏卵器&藏精器,但是成熟時間不同,藏精器內的精子具有鞭毛,須藉水游泳到藏卵器,和卵子結合,最後發展成我們常見,以葉子為主體的「孢子體」,所以蕨類的成長環境是無法脫離水的。

 

 

台北近郊很常看到碗蕨科鱗蓋蕨屬的蕨類,鳞蓋蕨屬的孢膜像個鱗片(口袋)狀,依照複葉的回數,有個口訣:一北,二粗,三熱帶。指的是,具有一回羽狀複葉的是「台北鱗蓋蕨」,二回羽狀複葉的是「粗毛鱗蓋蕨」,三回的是熱帶鱗蓋蕨。

這是三回羽狀複葉的「熱帶麟蓋蕨」,在葉的表面可清楚的看見葉軸和羽軸凸起。葉軸&羽軸在葉的表面完全不被小羽片遮住,所以感覺上比較像葉背。

 

熱帶麟蓋蕨的背面,孢膜長在脈的尾端,近葉緣缺刻處。小羽軸基部的小羽片在葉背遮蓋住羽軸。

 

這是二回羽狀複葉的是「粗毛麟蓋蕨」,葉的頂端常常可看見包覆起來,老師說是某種夜蛾幼蟲的傑作。

一般蛾的幼蟲不太敢吃蕨類,蕨類會分泌一種物質,讓吃它的幼蟲提早脫皮,無法成熟蛻變成成蟲。但是某種夜蛾科的幼蟲卻演化成功可以食用蕨類葉片,而不受影響。

粗毛麟蓋蕨的葉片揉一揉有一股腥味,這是其他蕨類少有的。反而成了它最大的特徵。

 

粗毛鱗蓋蕨,因為葉肉葉脈葉軸都佈滿了粗毛,所以得名,其他的鱗蓋蕨,雖也有毛,在葉肉葉脈上比較稀疏。

 

粗毛鱗蓋蕨的孢膜也是在脈的末端。

 

具有一回羽狀複葉的是「台北鱗蓋蕨」,看看它的羽片基部,向上的裂片像不像一個大拇指,當然也有人把這葉肉多出來的裂片稱為「耳狀」,以前一直不認得台北鱗蓋蕨,原來在虎山也有,下次看見要好好的記住它。

 

看看台北鱗蓋蕨的孢膜也是在脈的末端,靠近葉緣處,和「粗毛」、「熱帶」真的是一家人。

 

碗蕨科因屬的不同,所以孢膜也是不同的,分成

 

1.有孢膜的--A. 碗狀孢膜的碗蕨屬,

 

                     B.鱗片(口袋)狀的鱗蓋蕨屬。

 

2.假孢膜的--A. 在缺刻處--姬蕨屬的細葉姬蕨。

 

                      B. 在葉緣的-- a.羽葉&小羽葉無柄的--栗蕨屬。

 

                                             b. 羽片有柄的--蕨屬。

 

3.無孢膜的--A.植株無毛的--稀子蕨屬。

 

                      B. 植株有毛的-姬蕨屬的姬蕨。

 

這是有碗蕨科裡有假孢膜的栗蕨,對生的羽片,基部左右小羽片合成蝴蝶狀,在步道上也是常見的可愛蕨類,但是看到它要小心,它可是有毒的。


老師拿著一片稀毛蕨,稀毛蕨是金星蕨科毛蕨屬小毛蕨群,既然是小毛蕨,應該是很多毛才對,這個稀毛蕨卻也是個例外,全身沒什麼毛,還近乎光滑。

 

小毛蕨群有「小毛蕨脈」即是「賓士脈」。來看看什麼是「賓士脈」,老師的相機把羽軸旁的葉脈拍得好清楚,有時眼睛看成鬥雞眼也看不出所以然的,透過相機的螢幕,一清二楚。

這個左右邊兩條脈手牽手再變成一條上去,如果在外圍劃一個圈,就像賓士汽車的標誌,所以稱它為「賓士脈」


 

鳳尾蕨科鳳尾蕨屬的外形,大約可分為:

1.頂羽片、羽片長狹長條形。如:箭葉鳳尾蕨、鳳尾蕨、鱗蓋鳳尾蕨....等。

2.頂羽片、羽片梳齒狀(篦型)。如:半邊羽裂鳳尾蕨、翅柄鳳尾蕨、傅氏鳳尾蕨。

 

這是傅氏鳳尾蕨,葉形為五角型(基部小羽片多一回),小羽片排列像梳齒。

 

這是翅柄鳳尾蕨,也是五角型葉形,和傅氏鳳尾蕨最大的不同在葉柄兩旁多了薄薄的綠色翅膀。

 

半邊羽裂鳳尾蕨的羽片只在下半邊長了小羽片,上半邊卻光溜溜的,成對的羽片像鳳凰展翅飛翔的翅膀,這應該是鳳尾蕨屬裡最好認的。且慢,天草鳳尾蕨和它長的像雙胞胎,如何辨認呢?天草鳳尾蕨,上半邊會有幾個小羽片(不是整排)冒出來。

 

這是頂羽片、羽片狹長條形的鳳尾蕨。其實鳳尾蕨&箭葉鳳尾蕨也長的很像,也是看葉軸有沒有翅膀,有翅膀的是鳳尾蕨,沒有翅膀的叫箭葉鳳尾蕨。

 

在虎山溪步道可以看見三種卷柏:1.全緣卷柏。2.異葉卷柏。3.生根卷柏。

 

全緣卷柏老師形容它像魚骨頭,側枝不再分叉。至於為什麼叫做「全緣」?是什麼地方「全緣」,是指它的側葉&中葉的葉緣是全緣,可惜我把老師的相機的影像拍糊了,不然,葉緣真的一點裂痕都沒有。



異葉卷柏的側枝至少有三回分支,因為分枝較全緣卷柏多,所以葉子之間看起來較密,且重疊。(我仔細的看它的葉緣,眼睛快要看成鬥雞眼了,也看不出它的側葉&中葉有裂,怎麼看都像是全緣的。)


來看看下圖老師的相機拍的,這是異葉卷柏中葉&側葉的放大,葉緣可以明顯看到鋸齒狀,所以它不是「全緣」。(老師的相機太強了!)




生根卷柏的側枝分叉,像不像YKK拉鍊拉開的樣子呢?所以我們戲稱為「YKK拉鍊」;它的名字更怪異,哪一種植物沒有生「根」,偏偏它還特別強調「生根」。

 

來!來!來!蹲下來看看,生根卷柏下面長了什麼?看到幾根支撐根,生根卷柏被支撐根撐高起來了,其他的卷柏科蕨類沒有嗎?有的,但是沒有生根卷柏的支撐根那麼發達。生根卷柏需濕度較高的環境,但是又怕潮濕的地面,所以才會長出支撐根,把身體架高。

 

 

長在邊坡的台灣樹蕨,如果老師沒有特別指出,晃眼過去,可能我會把它當成鬼桫欏,或廣葉鋸齒雙蓋蕨。

 

台灣樹蕨的葉軸靠近頂端部分也是有窄窄的翅膀。

 

 

翻過面來,羽片背面的顏色較淺綠,和正面的深綠不同,在紫黑色的葉軸上淺綠色的翅膀很明顯。



蕨類不開花,整片綠綠的,有些還是路邊的野草,少了花的鮮豔顏色,似乎單調了些,但是它多樣的葉片型態,和孢子囊群的排列組合,卻是有趣的,賞蕨一點都不遜於賞花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