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冷水坑賞蕨 

指導老師:黃婉玲老師   

集合地點:冷水坑遊客服務中心

交通工具:捷運劍潭站搭小15公車

 

 老天終於給個好臉色,厚重的衣服終於不用背在身上,但是,還是怕這翻臉如翻書的春天,薄外套裡還是加了件刷毛背心。冷水坑往七星山的登山步道,坡度讓人生畏,但是賞蕨向來走得慢,感覺也還好,只是陽光曬得人發昏,整個山頭只有低矮的芒草和蕨類,要遮陰只有靠岩壁的陰影了。老師在一塊轉彎處的大岩石前停了下來,老師不是要躲太陽而是發現了許多蕨。

在一個裂開的岩縫裡,長著一排綠綠的蕨,有一點像小一號的密毛小毛蕨,老師說是「栗柄金星蕨」,金星蕨科金星蕨屬,這片岩壁上爬了不少呢!

栗柄金星蕨初次看見。葉柄靠基部栗紅色,所以叫「栗柄金星蕨」,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日本金星蕨」,一般長在中海拔,向陽,雲霧帶。金星蕨科是最會長毛的蕨類,不但有毛還有鱗片,它的基部就長有鱗片。

 

 

栗柄金星蕨,二回羽狀深裂,葉柄長,近基部為栗紅色,基部的羽片向下撇,像八字鬍,略短,小羽片無柄。葉軸&羽軸密披單細胞針狀毛。

 

 這片石壁還有不少蕨類呢,老師介紹鱗始蕨:因為它們是演化上從毛過渡到鱗片的中間產物,開始有鱗片,但是外形似毛,稱窄鱗片。所以稱為「鱗始蕨」。

有明顯頂羽片的日本鱗始蕨,在這片岩壁上長的位置較高,一回羽狀複葉,體型比「鱗始蕨」小,長約3~5cm。羽片對數也明顯較少,孢膜橫長型,常連續不斷裂。不過日本鱗始蕨屬於典型的溪生蕨類,這裡屬於草原環境怎麼也會出現?

 

 

孢子囊群靠近羽片邊緣,具孢膜,每ㄧ裂片可見至少和兩條脈有關的孢膜,開口向外。

一回羽狀複葉,有多對羽片的「鱗始蕨」,鱗始蕨科鱗始蕨屬,葉長約18~30cm,生長在這片岩壁的下方。
「鱗始蕨」的孢子囊群著生在小脈頂端的橫向連接脈上,孢膜橫長型,在同一羽片上或多或少斷裂不連續,沒有明顯的頂羽片,但是老師也發現有頂羽片的鱗始蕨,可能是和樓上的日本鱗始蕨雜交了。

鱗始蕨屬的孢子囊群位於羽片邊緣,開口向外,最末列片扇形或截形,根莖的鱗片很窄。

 

在岩壁旁邊,地生常綠型的七星山蹄蓋蕨(小蹄蓋蕨),葉長小於45cm,是台灣特有種,僅見於七星山南麓海拔800~950公尺。

葉軸紫紅色或綠色,表面之葉軸&羽軸具溝且相通,葉柄光滑無毛,基部密披鱗片,羽片間隙較窄,相鄰羽片略重疊,羽片有短柄,羽軸近軸面有短刺。

 

七星山蹄蓋蕨的二回小羽片上先出,具短柄,頂端鈍頭,邊緣深裂。最基部羽片在背面遮蓋葉軸。

 

七星山蹄蓋蕨的包子囊群位於小脈中段,J型,孢膜膜型。

 

看看這小小的圓形葉,還真像是辟荔的小朋友,可今天上的是蕨課,自然往蕨類裡猜囉!摸摸加厚的葉緣,是三葉茀蕨啦!

 

看看這孢子囊穗像不像「過山龍」的龍爪?

 

什麼蕨?就是「蕨」!植物園看過呢!

 

老師帶我們穿過兩塊岩壁的隙縫,這裡藏著古老的蕨類-燕尾蕨。

燕尾蕨是二億到一億年前的蕨類,比雙扇蕨還老,全世界只有一科一屬一種,只分布在日本及台灣,在台灣雖屬稀少蕨類,但卻是世界最多的了,營養葉有時會呈二叉分裂(但是看到的大部分都沒分叉,這裡難得有ㄧ片分叉呢!),葉脈網狀二叉分裂。

 

燕尾蕨的幼葉呈現紅紫色的捲旋。

 

燕尾蕨的孢子囊散沙狀,密布葉背,無孢膜。

 

今天爬山賞蕨,主要也是要到夢幻湖,看看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水韭;夢幻湖是台灣水韭唯一的自然棲地,對於台灣水韭存在於夢幻湖,大部分的人相信是候鳥帶來的,在幾萬年前的火山爆發,七星山的物種幾乎滅絕,夢幻湖是後來形成的,所以台灣水韭推斷非台灣原生種,水韭族群的差別是看孢子的花紋,但全世界的水韭卻無一樣和台灣水韭相同,所以台灣水韭可能是演化後成為台灣特有種。

 

夢幻湖的水源為降雨,隨著季節的變化,湖中的水位也有高低,水生或濕生的台灣水韭也就有沉水性或挺水性。



台灣水韭長在向陽的池沼之中。

 

台灣水韭叢生小葉細長,僅有單脈,小葉質地鬆軟,裡面有橫膜隔開的氣室,可以儲存氧氣&二氧化碳,冬季豐水期,台灣水韭為沉水植物,夏季枯水期,就成為挺水植物了。

 

離開夢幻湖,在下山的步道邊看見裡白科的植物,裡白&芒萁。

 

裡白科的有裡白屬&芒萁屬,裡白科的特徵為假二叉分枝。


假二叉分枝指分叉點有多個分支,但因中央的分枝為休眠芽,因此乍看之下像是兩叉。這是裡白科植物的主要特徵。

 

 裡白屬:只有主軸分叉,側枝不分叉
 芒萁屬:主軸分叉後再分叉 (羽片和主軸)

 

裡白的分叉點有休眠芽,有褐色鱗片&苞片保護著,小羽片並無柄,分枝光滑無毛,在大崙尾步道時,也曾經看過另ㄧ種裡白科的蕨類-中華裡白,中華裡白&裡白最大的不同,就是中華裡白的主軸&分枝上都有毛。

在步道邊的樹蔭下,一叢暗綠色的蕨,老師介紹這株台東鱗毛蕨,鱗毛蕨科,鱗毛蕨屬,二回羽狀複葉,顏色呈暗綠色,基部的小羽片最長,整片葉子呈現三角形。

 

台東鱗毛蕨基部小羽葉葉柄最長。

 

台東鱗毛蕨-沒孢膜。鱗毛蕨屬中只有台東鱗毛蕨&史氏鱗毛蕨沒有孢膜。

 

台東鱗毛蕨葉柄基部有褐色披針形的鱗片。

 

姬蕨是碗蕨科姬蕨屬,生長在空曠的環境,三回羽狀複葉,草質。

 

姬蕨的基部葉片已發育完成,但其他的葉片可能還是幼葉的捲旋狀。

 

姬蕨的捲旋幼葉覆褐色短毛,看起來毛茸茸的。

 

姬蕨葉柄密披毛,碗蕨科有毛無鱗片。

 

姬蕨的幼葉佈滿毛絨。

 

這個蕨也是第一次看見,蹄蓋蕨科雙蓋蕨屬的,平時在步道上看到的是它的兄弟「廣葉鋸齒雙蓋蕨」,它呢?差兩個字,叫做「廣葉深山雙蓋蕨」。

 

二回羽狀複葉,羽片具柄,小羽片無柄,羽片有鐮形但也有平展形,孢膜線行,貼近小羽軸。


冷水坑的蕨,和平地常見的不同,陽明山地區有北降現象,所以有些蕨類是屬於中海拔的種類,對基礎班的我,很有~~「挑戰性」!下回再遇見,噯!肯定「不記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