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加九寮尋蕨。

指導老師:黃婉玲老師

集合地點:烏來成功站

 

 我們先看看老師上星期室內課關於「麟毛蕨科三叉蕨亞科」課程給的資料:

 

  鱗毛蕨科:孢膜圓腎形或圓形,孢膜長在脈上。

 

有兩個亞科:

 

鱗毛蕨亞科&三叉蕨亞科。

 

 

鱗毛蕨亞科:

 

1. 葉軸與羽軸近軸面(表面)有溝,且溝相通。

 

2. 軸上可能具有鱗片,但通常不具多細胞節狀皺縮毛(毛少,較光滑)

 

3. 葉頂通常不是三叉狀。

 

 

五角型葉形,最常出現在鱗毛蕨亞科的鱗毛蕨屬、複葉耳蕨屬&部分鳳尾蕨屬。(南海鱗毛蕨)

 

 

鱗毛蕨科的特徵:孢膜圓腎形或圓形,長在脈上。(南海鱗毛蕨)

 

 

葉軸與羽軸表面有溝,且溝相通。此為大部分鱗毛蕨亞科ˋ及蹄蓋蕨科成員的特徵。(小葉複葉耳蕨)

 

 

三叉蕨亞科:

 

1.      葉軸與羽軸通常無溝,即使有溝也不相通。

2.      軸上密佈多細胞節狀皺縮毛(毛多)

3.      葉頂通常三叉狀。

 

 葉軸與羽軸通常無溝,軸上密佈多細胞節狀皺縮毛。(愛德氏肋毛蕨)

 

 

 

  葉頂通常三叉狀。(紫柄三叉蕨)

 

 

 

三叉蕨亞科台灣有629種。

1.      三叉蕨屬:18

2.      網脈突齒蕨屬:2

3.      肋毛蕨屬:2

4.      擬鱗毛蕨屬:5

5.      金毛蕨屬:1

6.      突齒蕨屬:1

 

 

 

三叉蕨屬:

 

1.      地生,部分生長在石縫中。

2.      葉柄和根莖具褐色窄線形鱗片。

3.      葉一回至三回羽狀裂葉,基部羽片之基部下側小羽片特別長。

4.      羽軸、小羽軸不具溝。

5.      軸上表面具肋毛。

6.      孢膜圓腎形,僅沙皮蕨&地耳蕨具兩型葉,孢子囊全面散生。

 

 

三叉蕨屬孢子囊型態分三種:

1.      兩型葉,孢子囊全面散生。(沙皮蕨&地耳蕨2)

2.      大孢型,孢膜大,宿存,長在主側脈兩旁各一行。(南洋蛇脈、薄葉、觀音、雲南、屏東、翅柄、葛氏、變葉三叉蕨9)

3.      小孢型,孢子囊群小,長在主側脈間,不規則多列,孢膜小,早落。(紫柄三叉、傅氏、高士佛、排灣、南投、毛三叉蕨7)

 

(以上紅色為北部最常見到的三叉蕨亞科三叉蕨屬的蕨類

 

       沙皮蕨有兩型葉,孢子囊全面散生。

 

 

大孢型的蛇脈三叉蕨,孢子囊群在葉表突起。

 

 

 

葉軸具翅:

 

1.      傅氏三叉蕨---裂片和葉軸交接處具不定芽。

2.      翅柄三叉蕨---無不定芽。

 

 

  傅氏三叉蕨---裂片和葉軸交接處背面長不定芽,不定芽會從背面鑽到表面。

 

 

--------------------------------------------------------------------------------------------------------------------------------------

 

加九寮步道的蕨況不錯,而且也有一些麟毛蕨科三叉蕨屬的蕨類,正好配合上星期室內課的內容。

氣象預報台北降雨100%,但是ㄧ早太陽露臉,很棒的天氣呢!

往紅河谷的紅色景觀橋的路旁山壁上就有不少異葉捲柏,把ㄧ片土牆裝飾得綠意盎然,異葉捲柏可以看見直立主莖,但是看看這棵長在岩壁上的捲柏,看不到主莖,分枝輪狀射出。

老師讓我們看看它的背面顏色,是灰褐色,和表面的深綠不同顏色,原來它和石葦ㄧ樣,當空氣中的濕度降低時,植株會向中間捲縮,露出背面灰褐色來反射陽光,顏色看起來就像乾枯了般,但是當環境中的溼度增加,它的枝葉吸足水份,又會重新伸展開來,就像死而復生,所以有人叫它「還魂草」,它就是捲柏科的「萬年松」。

 

 

岩壁上有異葉卷柏和萬年松,分得出來嗎?

 

還有這棵葉片細緻的蕨,是烏蕨嗎?

 

翻過來看看孢膜,和烏蕨孢子囊群靠近裂片頂端,開口向外的情形不同,老師把它的孢膜拍下來;細長的小裂片上邊緣有成對開口向內的假孢膜,老師說這是鳳尾蕨科金粉蕨屬的日本金粉蕨。哎呀!真糟糕呢!一開始就認錯了。

 

這個羽葉上半邊沒有裂片的是「半邊羽裂鳳尾蕨」吧?哈哈!又錯了,是天草鳳尾蕨,小時候的裂片末端圓鈍形,整體看起來比半邊羽裂細緻,(這也太難了吧?),老師又拿起相機拍了它的葉脈,它的側脈直達葉緣,再看看半邊羽裂的側脈,離邊緣還有一點距離,這是天草&半邊羽裂最明顯不同的地方。

 

這叢天草鳳尾蕨,看起來的確秀氣多了,但是裂片先端看起來也沒有很圓鈍,但是裂片看起來比半邊羽裂還瘦長。

 

天草鳳尾蕨二回羽狀深裂,上側有的全縁,也有的會有不規則的羽裂,下側則呈規則之羽狀深裂。

 

鐵角蕨科的孢膜線形長在脈上,且和中軸斜交,葉形分成三種:

 

1. 單葉叢生--如:山蘇。

2. 複葉叢生--如:大黑柄鐵角蕨、尖葉鐵角蕨。

3. ㄧ回羽狀複葉且葉薄--如:剪葉鐵角蕨。

 

這棵三到四回羽狀複葉的是大黑柄鐵角蕨,ㄧ般是長在富含腐植質之處,葉下垂。

 

尖葉鐵角蕨是叢生的,三至四回羽狀複葉,葉柄還蠻長的,摸摸葉子,質地很厚,葉軸&羽軸有寬闊的翼。

 

尖葉鐵角蕨的裂片僅具單脈,孢子囊群線形,各裂片只具有ㄧ枚。

 

山蘇即是鐵角蕨科裡單葉形叢生的,這棵基部長出像海綿般的附屬物,聽說可當水草使用。

 

鐵角蕨科裡還有葉子很薄的,而且只有一回羽狀複葉的,長在有水的環境,具走莖。

 

這是剪葉鐵角蕨,葉柄葉軸黑紫色,羽片兩側不對稱,下側葉肉宛如被剪裁過,形狀像老鷹的翅膀,我們曾經看過的小鐵角蕨、湍生鐵角蕨也都是屬於薄葉形的,但是剪葉鐵角蕨的葉片是最大的。

 

看看這個長在樹幹上很像松針的,哇!也是蕨呢!它是古早的擬蕨類,莖二叉分枝,台灣只有一屬一種,那就是松葉蕨科的「松葉蕨」。



三叉蕨亞科肋毛蕨屬台灣有2種,這裡剛好兩種長在一起,較高的ㄧ叢有寬五角型葉的是肋毛蕨,下面那叢五角型葉較窄的是愛德華肋毛蕨。

 

 

肋毛蕨的褐色鱗毛貼伏在葉軸上。

 

愛德氏肋毛蕨的針狀鱗片卻張牙舞爪般的垂直射出。


這個樹上的蕨,除了長葉腎蕨,還有這像麵條般的垂葉書帶蕨,在低海拔的岩壁土坡上,最常見的是姬書帶蕨,長度大約只有20cm左右,但是垂葉書帶蕨屬於高位著生蕨類,常和山蘇長在一起,長度通常在60cm以上。

 

腎蕨爬上了樹嗎?但是腎蕨一般是叢生,這個卻像遠生,而且會攀爬纏繞,老師要我們注意它的頂羽片,腎蕨是沒有頂羽片的,這個會纏繞,有頂羽片的是蓧蕨科的藤蕨,一般長在成熟森林下層,濕度較高的地方,很稀有的蕨類,除了柴埕步道,在加九寮這裡也有。

 

藤蕨剛開始是長在岩石低處或樹幹基部,長大攀爬到樹上或岩壁高處時,低位的根莖會脫離,只剩樹幹上的繼續成長,所以會讓人以為它原本就長在樹幹上的。

 

終於看到三叉蕨屬的蕨了。(那是單葉,哪有三叉?) 嘿嘿!有些複葉的蕨類,小時候是單葉的。來看看它的樣子:叢生,葉片延伸到葉柄,葉柄像長了翅膀,葉子上有花斑。

 

葉柄上有花斑的還有單葉雙蓋蕨,但是單葉雙蓋蕨葉柄沒有翅膀。

 

再看看這棵,有三叉了,葉柄的翅膀更清楚了,其實它們都是翅柄三叉蕨,只是年齡不同罷了。葉柄的翅膀像葉肉往下延伸,所以翅柄三叉蕨又名:下延叉蕨。

葉一回深裂,葉柄、葉軸有翅,光滑無毛,側羽片2~5對,網狀脈,網眼裡有游離小脈,葉軸羽軸交接處有時可見黃色斑紋。

 

翅柄三叉蕨是大孢型,孢子囊群大,長在主側脈兩旁各ㄧ行,葉背長孢子,葉表會突起。

 

紫柄三叉蕨是屬於小孢型,孢子囊群小,全葉均勻分布,排列不規則,孢膜小早凋,葉片大都全縁。柄和葉軸暗紫色,葉軸羽軸遠軸面肋毛稀少。(遠軸面的意思是指背面。)

 

三叉蕨的邊緣有圓粗型的缺刻,和紫柄三叉蕨的全縁型態不同,它也是小孢型,但是它的孢子囊群靠近葉緣,中軸旁很稀少,別名:八芝蘭三叉蕨

葉的質地較薄,葉單型,具1~2對側羽片,長走莖,樹林底下常長成一整片。

 

地耳蕨是石灰岩的指標植物,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的岩石或石縫中,三出複葉,具兩型葉,孢子葉孢子囊全面散生,孢子葉生長期短,不容易見到;營養葉匍匐平展,頂羽片長,橢圓形,全縁或波浪淺裂,側羽片對生無柄,網狀脈,網眼中偶見游離脈。

 

單葉雙蓋蕨,蹄蓋蕨科雙蓋蕨屬,根莖匍匐狀,葉遠生,長線型,兩端漸尖,葉軸和羽軸交接處有時可見黃斑。

 

台灣圓腺蕨,金星蕨科毛蕨屬,相鄰兩裂片基部側脈約有2對相連,形成賓士脈。

 

台灣圓腺蕨基部羽片驟縮成小豆豆耳狀。

 

金星蕨科最喜歡在葉柄上耍花樣的還有:1. 假毛蕨基部羽片逐漸減縮成蝴蝶狀,2. 稀毛蕨基部羽片突縮成三角形耳狀。

 

金星蕨科有金色腺點,此為金星蕨科名字來源。



看看這個中軸和羽軸兩旁,有弧脈。這是網脈突齒蕨

 

網脈突齒蕨是寬闊的五角型葉,二回羽狀複葉或三回羽狀分裂。

 

看見五角型葉,而且末裂片凹處有突齒,中軸和羽軸兩旁有弧脈,老師說就可確認是網脈突齒蕨了。

網脈突齒蕨是三叉蕨亞科網脈突齒蕨屬,生長在低海拔林縁或林下較開闊處,台灣特有種。各級主軸表面隆起,且密被肋毛,孢膜圓腎形,長在游離脈上,早凋,葉背密佈黃色紡錐形腺體。

網脈突齒蕨屬在台灣有兩種,另ㄧ種為黃腺羽蕨,和網脈突齒蕨很相似,但是無孢膜,且遠軸面的脈上密佈黃色圓形柱狀腺體。

 

鱗毛蕨亞科複葉耳蕨屬,在低海拔常見的有三種:小葉複葉耳蕨、細葉複葉耳蕨、斜方複葉耳蕨;它們都是五角型葉,葉軸與羽軸表面有溝,且溝相通

此次在加九寮步道觀察到的為小葉複葉耳蕨,小葉複葉耳蕨為羽片順著向上,逐漸縮小。

 

 

找出其他兩種複葉耳蕨,做比較,細葉複葉耳蕨到頂端是突縮變細。


 

斜方複葉耳蕨是最好認的,頂羽片和側羽片同形。

柳葉劍蕨,水龍骨科劍蕨屬,葉遠生,單葉不分裂,革質,最寬處在上段,葉軸在表面隆起,葉脈網狀,但不明顯,孢子囊群長線型,斜生,但此次未觀察到孢子囊群。

 

在地上發現崖薑蕨掉落的裂片。

崖薑蕨是水龍骨科連珠蕨屬,裂片和葉軸間及相鄰的裂片間具有關節,裂片在遇乾旱時會脫落時。

 

膜蕨科在此處發現兩種,這個是團扇蕨,葉片扇形,直徑約1cm左右,葉脈二叉分枝,孢子囊群位於裂片頂端,孢膜管狀,有翅,開口喇叭狀,孢子囊托外露,植株小,常成片生長,看起來像苔蘚。

 

膜蕨科的葉片很薄,只有一層細胞。這是瓶蕨,ㄧ般是生長在中海拔,加九寮步道也能看見。二型葉,營養葉ㄧ回羽狀複葉,羽片邊緣淺裂或具圓齒。葉脈明顯,可見二叉分枝。

 

瓶蕨的孢子葉之羽片有不規則深鋸齒緣,孢子囊群位於裂片頂端,孢膜管狀,開口處截形,孢子囊托外露;半著生或著生,大多攀爬在上樹幹上,偶見生長在岩石上,在中海拔潮濕環境常見。


台灣車前蕨,書帶蕨科車前蕨屬,葉質地堅厚,生長在成熟林林縁之石壁上,常成叢且下垂生長,車前蕨屬的植物是典型的岩生蕨類,不曾在土坡或樹幹上發現。

 

台灣車前蕨的葉近叢生,全縁不分裂的單葉,葉脈網狀,網眼裡無游離小脈,脈於葉表略突出,葉背呈淺溝狀,孢子囊沿脈生長,無孢膜。

 

孢子囊就長在溝裡,具有側絲,呈扭曲狀,作用像是水果禮盒防碰撞而塞入的彩色塑膠細條。



加九寮步道的蕨類當然不只這些,喜歡蕨類的人,這裡可是個賞蕨寶地,這學期的蕨類課程到此結束,不過聽說下學期的坪林金瓜寮溪的賞厥也很精彩,很期待呢!

 

關於遠軸面、近軸面的意思:

 

近軸面---葉軸羽軸的正面,(離我們較近)

 

遠軸面---葉軸羽軸的背面,(離我們較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