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戀戀艋舺逍遙遊


指導老師: 徐寶月 老師


集合地點:龍山寺對面廣場


 


 



艋舺就是現今的萬華,寶月老師是萬華在地人,對萬華的歷史文物瞭如指掌,今天由寶月老師為我們導覽關於艋舺的文史。


老師問我們,一般人到艋舺有什麼目的?大部分是來龍山寺拜拜,再來就是為了艋舺在地的傳統美食,我想現在遊客有部份是為了艋舺的歷史古蹟而來了。


眼前的龍山寺是國家二級古蹟,創建於1738年,相傳有ㄧ位郊商*,在此處小解時,把身上的觀音菩薩香火袋遺掛在樹上,香火袋在黑夜裡會發出光芒,居民對此香火袋祈願,每求必應,相當靈驗,所以當地居民建廟祀奉,並由福建晉江的安海龍山寺恭迎觀音佛祖來台。(郊商的「郊」是清代時台灣的ㄧ種類似同業公會的商業組織,此組織的商人就叫做郊商。)


當時這一帶的移民來自福建泉州的晉江、惠安&南安,合稱「三邑人」,龍山寺自此成為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


老師問我們惠安&南安的「安」,閩南語如何發音?只有一位同學知道是唸「ㄨㄚ」,就像澎湖馬公的「公」,是唸「ㄍㄧㄥ」,而非「ㄍㄨㄥ」。這是他們的家鄉話發音。


已有二百七十餘年歷史的龍山寺被列二級古蹟而非ㄧ級古蹟,是因為二次大戰時曾被破壞,後來重建過。歐美的神殿大部分使用的建材是石材,所以容易保存,但是我們的廟宇一般是使用木頭建築,容易損壞。龍山寺歷經多次修繕,現在的規模是在西元1920年左右改建,改建工程是請當時的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

西元1919年龍山寺因多處殿堂因白蟻危害,而有坍塌之虞,所以決定改建,住持福智和尚把畢生的積蓄7千餘元悉數捐出,地方賢達感動之餘,紛紛解囊捐助,終於湊足了六十餘萬元,改建成今日聞名中外美輪美奐的廟宇。

龍山寺有1918年所製全台唯一的銅鑄龍柱,和八角藻井同是前殿特色所在,其網目斗拱製作方式更是全台寺廟首創。


 


殿外牆上有不少書法家的石刻對聯,「八卦竹節窗」用石彫成竹節。



書卷階梯-代表開卷有益。



正殿主祀觀世音佛祖(不稱菩薩)。



這裡有紀念福智大師的紀念館。



後殿交趾陶,是西元1900~1920年間全台最有名的匠師,洪坤福的作品,洪坤福是交趾陶&剪黏技師,以裝置藝術著稱於全台。



艋舺在道光嘉慶年間,大郊商相繼崛起,當時有ㄧ句俗諺:「第一好 張德寶,第二好 黃祿嫂,第三好 馬俏哥(王則振)。」指的就是當時艋舺三位最有錢的人。


在後殿牆上可看見張德寶敬獻的多幅石雕。




寶月老師和我們分享在艋舺的生活記憶。




在西園路有整排的佛具店。老師提到龍山寺周邊行業和生老病死都有關,再過去一點的街道曾經有許多「糊靈厝」的店家,時代的改變目前只剩兩家了。




老師帶我們從西園路一段的小巷子穿過去,ㄧ家做甜不辣的工廠正忙碌著,從工廠彎過去,走到廣州街233巷口,這個巷道正在做拓寬工程,老師要我們注意牆上留下來拆除的痕跡。


牆上有階梯形狀,往上是屋子的形狀,老師說這裡是艋舺的隘口遺蹟,清朝嘉慶年間,居民為了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設置了隘門,入夜時或緊急時,可以關閉隘門,隘門提供瞭望&防禦的功能,隘門內曲折狹窄的巷道也易於埋伏,有圍堵防匪的功能。隘門上面的槍樓因時代的變遷,後來成了地方信仰的土地公廟,政府為了隘門內居民消防安全,決定把道路拓寬,所以在今年九月把這個有歷史意義的隘門拆除了,目前只剩下牆上的遺痕。



位於廣州街仁濟醫院,有新式大樓和舊式建築,其舊式建築是在1951年完工的,原址為清同治9(西元1870),由淡水同知陳培桂成立的育嬰堂的舊址,清政府來台官員陸續也為渡海來台民眾中貧病無依、孤寡、棄嬰、老人等設立救濟院。在日據時期,日本將各個慈善事業整併於育嬰堂,如:養濟院、同善堂、回春院、保嬰局等,合併為「台北仁濟院」,此為仁濟醫院的前身。


院門前現存有一座「淡北育嬰堂碑」。



龍山國小廣州街這個側門,曾經是正門,但是因為此地攤販聚集,家長接送不方便,加上為壆生安全著想,大門已改到和平西路。寶月老師就讀時,學生約有六千人,現在因為少子化,學生數已不到ㄧ千人了。


龍山國小的前身是「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西元1919年創校,為台灣公立女子高等普通學校附屬小學,西元1968年才改名為「台北市萬華區龍山國民小學」。



位於環河南路的高氏大宗祖祠,原來是「文甲書院」(艋舺的古名為「文甲」),建於西元1837年,後來改名為「學海書院」,是台北市最早的學校。日據時期為高氏宗族收購,學海書院自此變為高氏大宗祖祠。



高氏大宗祖祠外埕豎有ㄧ對旗桿,代表其宗親曾在科舉中高中。



民國63年時環河南路拓寬,改建了山門和前殿,書院原貌已不復見,而變成宗祠型式。


如果說龍山國小是現代的教育單位,學海書院就是屬於以前的教育單位。



第一好 張德寶,第二好 黃祿嫂,第三好 馬俏哥(王則振)。」指的就是當時艋舺三位最有錢的人。


而這座起建於咸豐年間的黃氏家廟,就是當時艋舺富商黃祿的私宅,後來捐出作為宗祠使用。



黃氏家廟的黃先生,介紹我們牆面磚瓦代表的意義,圓形的磚代表「財」,長方形的磚代表「丁」,整面牆就是「添丁發財」。



我們又彎到狹窄的巷道裡,裡頭有ㄧ座俗稱「料館媽祖廟」的「啟天宮」。當時廟口是正對著淡水河口,後來因艋舺地區繁榮發展,這座啟天宮變成隱身在巷弄之間。


淡水河口岸的環河南路,昔日是裝卸木料的碼頭地區,附近處理木料的生意興隆,所以那一帶當時稱為「料館街」,意思就是「木材街」,富商黃祿因為樟腦&進出口木材的生意而發達,黃祿逝世後,其妻阿祿嫂接續經營,生意做得更加有聲有色,創造了黃家龐大的財富,而成為艋舺第二有錢人。


啟天宮之建廟有ㄧ說是:清康熙至嘉慶時期,艋舺和大陸貿易往來鼎盛,船舶往來黑洋之上,不絕於途,有運紅木之船,奉祀之媽祖顯靈擬留駐艋舺,遂迎祀於料館。


另ㄧ說是:黃家經營的料館生意,因為海上往來運送木材有其風險,黃家在其舊宅奉祀媽祖,祈求平安,當黃家新居建好之後,原想將媽祖神位ㄧ併移入,但是媽祖顯靈願留在舊宅,庇祐地方信眾,於是黃家將舊宅捐獻作為媽祖鎮守的宮殿,定名「啟天宮」,啟天宮遂成公廟,。


老師帶著我們繼續在小巷弄之間穿梭,華西街40巷的ㄧ面牆上掛著頗有歷史的電影看板,老師走進一家旅社,和裡面的工作人員打招呼,他們竭誠的歡迎我們參觀。




這是ㄧ間5、60年代的旅社,內部的裝潢還是很復古,旅社的牆面貼了幾排相片,其中最有趣的是棉被可以摺出不同的造型,有些令人莞爾ㄧ笑。




旅社旁有一條窄窄的通道,裡面兩旁還有住家,有人稱這只容ㄧ人通過的巷子為「摸乳巷」。



華西街是萬華區ㄧ條很有名的街道,很多觀光客都會到此一遊,昔日夜晚來這裡曾看過賣蛇膽&蛇血的店家現場殺蛇,看了總是於心不忍,還好今天並沒有遇見這種場面。


老師介紹了裡面幾家有特色的美食,如燒麻糬、米苔目....等等。



出了光觀夜市的牌坊,過了馬路,ㄧ棟漂亮的新式大樓出現在眼前,我們彎到大樓的後面巷弄,那又是完全不同的風景,拉下的鐵門,告知曾經這裡是營業場所。這裡就是華西街有名的風化場所「寶斗里」。


民國86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廢除公娼,這個紙醉金迷的胭脂巷才沉寂下來。


從前兩旁是霓虹燈閃爍的風化區,在濃妝豔抹的女子身上,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熄燈後,她們可有歸處?


老師指著頂上橫跨巷道的木條,猜猜是做什麼的?原來以前這裡是公娼所,接客的女子須有執照,但是也有沒執照的在裡面,警察臨檢時,沒執照的就會利用上面的木條到隔壁,來躲避臨檢。



出了寶斗里,來到華西街夜市的尾端,位於華西街和貴陽街口,老師說這裡有賣了幾十年的美食,當時寶斗里還未熄燈時,這裡可是很熱鬧的。


華西街有ㄧ排紅磚二層樓的閩南建築,ㄧ樓是店面,可能是做夜市生意,除了馬家莊便當有營業,其他都還未開門。寶斗里全盛時期,馬家莊老闆專做那裡的外送便當。


馬家莊便當隔壁,是阿猜嬤,阿猜嬤西元1965年就在此處擺攤,賣甜湯圓,現在由第二代柯老闆經營,柯老闆聽說也是艋舺文史工作者,牆上掛著不少關於艋舺的介紹。





貴陽街從前稱為蕃薯市街,是萬華第一條街道,也是台北市最古老的一條街,早期漢人到艋舺開墾,平埔族駕著獨木舟來此和漢人交易,交易的農產品多數是蕃薯,所以就以「番薯市街」稱之。


貴陽街上落成於西元1859年的青山宮,自清治時期就是艋舺泉州三邑人的宗教信仰中心,主祀青山靈安尊王,屬於三級古蹟。「艋舺大拜拜」指的就是舊曆十月廿二、三日青山王的誕辰所舉行的重大慶典。


靈安尊王是泉州三邑人的守護神,常常會夜巡,主要目的是查訪轄區善惡和緝捕惡鬼兇神。


貴陽街有台北第一街之稱。


街口ㄧ攤涼粉擔,冰冰涼涼的涼粉沾上麵茶粉,據說是艋舺的古早味,有其他地方吃不到的好滋味。


老師大方的請我們嚐嚐這在地的小吃-涼粉。


斜對街口有ㄧ棟歐式風格的建築,隱約還可看見「朝北醫院」四個字。仔細看上頭有花草浮雕,樑柱頂也有花形雕刻,相當典雅,這棟樓似乎閒置在那兒,並沒有人居住。


貴陽街還看得出早期市鎮的型態,其中老明玉香舖,據說已有百年,已傳到第四代,老明玉是以手工香聞名。


這條街有些還保持閩南式的紅磚樓房,圓形的磚造柱子相當特殊。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是台北市的三大廟門,清水巖祖師廟位於康定路81號,主祀清水祖師。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建於西元1787年,為台灣三級古蹟。


西元1853年時,泉州三邑人和同安人發生歷史著名的「頂下郊拼」械鬥事件,泉州三邑人為攻打同安人,把擋在中間的祖師廟焚毀,祖師廟原有三殿,1867年安溪人重建兩殿,後殿毀於「頂下郊拼」至今未曾修建,在拓寬長沙街時,廂房被裁,如今只剩馬背


「頂下郊拼」同安人放棄艋舺碼頭,帶著城隍爺神像敗走大稻埕,並在大稻埕建了霞海城隍廟。


老師問大龍峒的「保安宮」,為何取名「保安」?當然是「保佑平安」囉!但也有「保佑同安人」的意思。(保安宮創廟者為來自福建的同安人)



 


清水祖師是安溪人的守護神,清水祖師的臉是黑的,又稱「烏面祖師」,有ㄧ說是:相傳是降妖伏魔時,被火攻,清水祖師安然無恙,只有臉被燒黑。二說是:清水祖師嚐百草試藥,臉黑是中毒的關係。


據說清水祖師每逢天災巨變前,清水祖師便會落鼻警示,所以又稱「落鼻祖師」,清法戰爭時,法軍進犯淡水,淡水祖師廟,將落鼻祖師神像借去淡水,助長神威,事後卻不歸還,最後兩派信徒達成協議,落鼻祖師ㄧ個月在淡水,ㄧ個月在艋舺。我們很幸運,落鼻祖師這個月在艋舺,得以親眼看見(中間的就是落鼻祖師)




清水巖祖師廟的後面,此處聽說是後殿位置,後殿還未重建,這些石柱都是當時的歷史遺跡。




離開了清水巖祖師廟,只記得經過從前所謂的「賊仔市」,再過老松國小,竟然走到剝皮寮(其實我已經沒有方向感了)。


剝皮寮名字來源有ㄧ說是:木材在此處理剝皮,但是老師存疑,因為此處離碼頭有ㄧ段距離,且環河南路附近離河口較近,那裡即有「料館」,處理木頭。另ㄧ說是,此處原名「北皮寮」,唸久成了剝皮寮,聽說從前附近原有ㄧ水池。(那有沒有可能水池是在北邊,所以稱為「北陂」呢?)



剝皮寮裡的巷道,聽說還維持著清朝時期的格局,漢人的街道彎曲,是為了風水關係,也為了防匪、防風。


街道的寬度以人力車可以行走的寬度為準,就像魚路古道的寬度是以扁擔的寬度為準。



往青草巷的方向前去,感覺還是走在巷弄之間,這裡有一間地藏王廟,位於萬華西昌街,屬於三級古蹟。



位於西昌街224巷的青草巷是青草集中地,聽說是全國最大的集中地。



走在裡面,陣陣的青草香味迎面而來,裡面的青草琳瑯滿目。以前人身體不適大概都會到這裡尋找藥材。



我們從青草巷出來,發現又回到龍山寺廣場了,今天的古蹟之旅到此結束,中午了,該尋找美食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