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坪林金瓜寮溪賞蕨

導覽老師:婉玲老師

集合地點:新店捷運站

交通工具:搭923公車至坪林遊客中心轉接駁車至魚蕨步道

 

現在到坪林,不再只有走九彎十八拐北宜公路一種選項,從新店捷運站搭公車走高速公路,過了烏塗隧道,彭山隧道,40分鐘不到就到坪林遊客中心,單程車費只花了30元。在坪林國中前下車,改搭免費接駁車,假日20分鐘一班,也算密集,到金瓜寮溪賞蕨,交通上十分便利的。




 

金瓜寮溪的魚蕨步道是坪林區公所順著金瓜寮溪,由舊步徑修築連接,全長約1公里。沿途景色優美,原始的闊葉林中,蕨類生長茂密,加上溪岸岩石的摺皺地質、峽谷、瀑布、急流....等,造就了豐富的生態景觀。

金瓜寮溪的蕨類豐富,此處位於東北季風迎風面,有北降現象,前段可以看見中海拔的蕨類,今天我們將在此處和哪些蕨類相遇呢?




 

一棵樹幹上,看見波氏星蕨攀爬在上面,長長的綠色單葉,葉背散生著星星般的圓形孢子囊群,這是我們今天第一個遇到的蕨類。

波氏星蕨和大星蕨長得很像,都是水龍骨科星蕨屬,它們的不同點:

波氏星蕨--孢子囊群不規則散生。

大星蕨--孢子囊長在中肋兩側各一排。

波氏星蕨--在中海拔潮濕的樹幹和岩石上很常見。

大星蕨--在低海拔的闊葉林下或溪流邊的岩石上常見。




 

再複習一次水龍骨科的特徵:

1.網狀脈,網眼裡有游離小脈。

2.孢子囊群沒有孢膜。

3.葉形簡單,至多一回羽狀複葉。

4.莖與葉交接處多有關節,根莖鱗片窗格狀。


 

水龍骨科的伏石蕨,應該是在低海拔最最常見的了,大樹的綠衣裳,幾乎都是伏石蕨鋪成的。伏石蕨有兩型葉,瘦瘦長長,挺得高高的是孢子葉;摸起來肉肉的,倒卵圓形,貼近在樹幹岩石上的是營養葉。

孢子囊群長線型,在中脈兩側,孢子葉長得高高的設計,便於將孢子彈射到更遠的地方,而不會受到阻礙。


 

這株底下有一個厚厚、半圓形的塊莖,上面佈滿了宿存的托葉,這是合囊蕨科的觀音座蓮,屬於原始的薄囊蕨,在兩億多萬年前極為興盛的蕨類。


 

觀音座蓮從塊莖上長出葉子,葉柄上一條條白色線條,是它的氣孔,葉柄由兩片葉緣撕裂狀的托葉保護著,當葉子脫落時,托葉留存著,呈木質化。

托葉上偶而也會長出不定芽,但是因為頂芽優勢,不定芽不容易長大。

觀音座蓮的塊莖和肥厚的葉柄,澱粉很多,早期曾拿來當作食物。





 

這個長在邊坡樹幹低位的小草,呵呵!竟然也是蕨類,不過它還是小朋友,它是石松科的福氏石松,也叫做福氏馬尾衫,石松科的小葉大部分是針形,福氏石松卻是披針形或橢圓形(針形是細細長長,披針形是葉基那端較寬大),生長在成熟的闊葉林下遮蔭環境的樹幹或岩石上,從前中低海拔數量很多,但是森林的破壞,現在數量反而不多了。

石松科是小葉類蕨類,是3億五千年前植物的主流。


老師拿出圖片,解釋孢子囊群的形狀,演化過程的不同,孢子有齊熟、漸熟&混熟型態。


水龍骨科的葉形簡單,像萊氏線蕨就是單葉形,葉片基部較寬,往下急縮且下延,就像葉柄上有翼。它的孢子囊群是長線型的,屬於水龍骨科線蕨屬。


蹄蓋蕨科雙蓋蕨屬它的幼葉,原住民會採食,通稱為「過貓」。雙蓋蕨屬的蕨類長得很像,要從細微的地方辨認。
這棵是「台灣雙蓋蕨」,小羽片的基部是「楔ㄒㄧㄝˋ形」。(
「楔形」很難解釋呢!就當作基部有點像小於180度的三角形吧!)


這是德氏雙蓋蕨,葉軸、羽軸下半段顏色像「烏青」。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分裂。生長在中海拔林下谷地潮濕處。


德氏雙蓋蕨的小羽片基部「截形」(「截形」比較接近180度),孢膜線形,貼近裂片的脈上,且靠近羽軸。並不是每個孢膜都是兩兩成雙,但在基部可以找得到背靠背的孢膜。

(未熟的孢膜)


 

雙蓋蕨屬這個孢膜,老師稱為香腸形,像一條條圓圓的香腸,外面包裹著腸衣,成熟時,孢膜會不規則爆裂開來。

(成熟的孢膜,可看見孢膜爆裂開,現代的蕨類孢子是混熟型。)

根莖橫著長。


這個是鐵角蕨科常見的鳥巢蕨中肋沒有棱的是「台灣山蘇」,有稜的是「南洋山蘇」,這個沒有突起的「棱」。


 

在發現福氏石松的邊坡岩石上,ㄧ個濕漉漉的地方,發現一回羽狀複葉的瓶蕨,轉個彎,卻在溪旁的樹幹上又發現瓶蕨,原來瓶蕨是會爬樹的。

 

來看看膜蕨科的特徵:

1.  孢膜膜質。

2.  葉片除了葉脈外只有一層細胞。

3.  孢膜喇叭狀或二瓣狀重聲於末裂片頂端。

 

瓶蕨是膜蕨科假脈蕨屬,對著光看,葉脈明顯,有二叉分支,綠色葉片透亮著,真有薄片海苔的感覺。

 

「線片長筒蕨」,這個名字有點難記,膜蕨科厚葉蕨屬三回羽狀分裂常出現在在熱帶和亞熱帶的闊葉林下遮蔭潮濕環境的土溝邊。它的出現,代表這裡的環境像是熱帶雨林的溪谷環境。



它的孢子囊群位於小羽片基部朝上的裂片的頂端。

 

孢膜管狀,開口處二唇裂,孢子囊托會伸長,在孢膜外面可看見伸得很長的孢子囊托,它的孢子囊群就著生在孢子囊托上,孢子囊越外面的越成熟,底部的較年幼,此種孢子囊按成熟度依次排列的就是「漸熟型孢子囊

 

 

團扇蕨在低海拔極潮濕的環境常見,也是膜蕨科假脈蕨屬,葉片圓形,葉脈二叉分支,脈上有腺毛,它的植株很小,不仔細看,會以為是苔蘚。孢膜喇叭狀,也有孢子囊托,是屬於漸熟型孢子囊

 

鱗始蕨科的蕨類,就是開始長出鱗片的蕨類,在郊山常見的有圓葉鱗始蕨&海島麟始蕨,今天在這裡遇見另外兩種,在低海拔數量不多的錢氏鱗始蕨&爪哇鳞始蕨。

這棵羽片細碎的是「錢氏鱗始蕨」,二回羽狀複葉,葉叢生,葉柄無毛,基部的羽片最長,小羽片為窄扇形或不規則的四角形,孢子囊群著生在小脈頂端的橫向連接脈上,孢膜橫長型,但會斷於葉緣缺刻處。

 

爪哇麟始蕨有兩型葉,孢子葉的基部羽片最長,長菱形,像ㄧ對翅膀,這是很好認的特徵。它的生長環境為腐植質豐富的林下遮蔭處。

 

烏毛蕨的紅色幼葉,把溪谷點綴得更美。

 

聖蕨也是不常見的蕨類,零星生長在中海拔,但這裡有不少族群。

聖蕨是金星蕨科毛蕨屬,網狀脈,ㄧ回羽狀分裂或複葉。大部分毛蕨屬的孢子囊群是圓腎形或圓形,但是它是沿脈生長,而且沒有孢膜。

 

燕尾蕨也是屬於原始薄囊蕨類,全世界只有一屬一種,意思就是地球經過幾億年長期的變化,在演化過程中,只有能適應環境的物種生存下來,燕尾蕨其他親戚都在演化的洪流中消失了,所以現在只剩燕尾蕨一種存活到現在。

 

它的特徵為:

1.網狀脈,網眼裡有分叉之遊離小脈。

2.葉全縁,有營養葉&孢子葉之分。

 

營養葉葉尖有二叉之燕尾狀,但是不常看到燕尾狀的分叉。主脈為3出脈或5出脈。孢子葉細長,孢子囊成散沙狀。

 

這是營養葉,其中ㄧ片葉尖有難得ㄧ見的二叉燕尾狀。


這個是沒有毛也沒有鱗片的「瘤足蕨」。是雲霧帶的指標植物,特徵是葉柄基部2側呈翼狀,上生瘤狀突起的氣孔帶,但是,這棵還很小,基部看不到此項特徵。
瘤足蕨為瘤足蕨科瘤足蕨屬,零星分布在中海拔,二型葉,均為一回羽狀複葉或裂葉,孢子葉具由葉縁反捲之假孢膜。

 

猴橋,可能只有猴子才有辦法走。

 

 長葉鱗毛蕨,鱗毛蕨科鱗毛蕨屬,五角型葉,少有鱗片,所以整片葉子看起來很乾淨。生長在成熟森林林下多腐植質的環境。

 

 裂片鋸齒緣,缺刻中有刺,刺與葉面呈垂直方向,這是長葉鱗毛蕨重要的特徵。葉軸&羽軸有溝,且溝相通。

 

 孢膜圓腎形,長在裂片側脈上。

 

 落鱗鱗毛蕨,葉軸&羽軸有密佈易脫落且伏貼的黑褐色鱗片,看起來黑黑的,像烏骨雞。這是落鳞鳞毛蕨的辨識特徵。

 

 南海鱗毛蕨的生長環境為林縁,石礫較多且略乾燥的土坡環境,外型和長葉鱗毛蕨很像,但是它的葉軸不像長葉鱗毛蕨那麼乾淨,孢膜圓腎形,膜質且平坦,羽軸和小羽軸有許多基部擴大的鱗片,它的幼葉泛紅色。

 

遇見一大片的雙扇蕨,雙扇蕨也是古老的蕨類,有二叉分支的主脈,齊熟式的孢子囊群。

 

雙扇蕨的特徵:

1.  網狀脈,網眼裡有分叉之游離小脈。

2.  葉片扇形,多回的二叉分裂。

3.  孢子囊群圓型,無孢膜。

 

 

雙扇蕨的幼葉。

 

孢子囊群小型,無孢膜,圓形,著生在網眼內的游離小脈上。

 

裡白科芒萁屬的蔓芒萁,二分叉小羽片基部有小小羽片,像ㄧ隻蝴蝶,葉片&羽片呈多回假二叉分支,休眠芽出現在主軸和側軸頂端,所以能多方向的平面擴張。芒萁屬的蕨類耐乾旱,能生長在貧瘠邊坡,酸性土質。

 


 

橋旁的崖薑蕨,具覆瓦狀排列的葉片,葉片基部淺裂,且寬大,加上它的根莖橫向生長,會把樹幹包圍起來,所以能夠留住上方落下的落葉、雨水&灰塵,雖然它的基部沒有特化的「腐植質收集葉」,但還是具有腐植質收集葉的功能。


好小株的松葉蕨,松葉蕨出現在3億五千年前,屬於小葉類(擬蕨類),具有多次二叉分支的莖(二叉分支是古老蕨類的特徵),具有刺般的微葉,以綠色的莖來行光合作用。


這棵斜生樹幹上,長滿了垂掛下來的蕨類,有垂葉書帶蕨、長葉腎蕨,上頭還有鳥巢蕨。

 

這片大葉子,在象山&中埔山常見,是台灣金狗毛蕨

台灣金狗毛蕨是蚌殼蕨科金狗毛屬,台灣有一屬兩種,台灣金狗毛蕨&金狗毛蕨。

 

 台灣金狗毛蕨的羽葉基部的下側小羽葉缺2~3枚,葉背灰綠色,葉柄基部密佈金黃色毛,(以前人把它毛毛的葉柄裝上眼睛,做成小狗形狀的裝飾品,金色毛可拿來止血。)為台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北部低海拔。

至於另ㄧ種「金狗毛蕨」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羽葉基部的下側小羽葉只缺1枚或無缺,葉柄基部的毛是「紫褐色」

 



葉柄上有些花樣的蕨類,常見的有:

 

呈耳狀小豆豆:烏毛蕨&台灣圓腺蕨

呈蝴蝶狀:假毛蕨

有三角形翼片的:稀毛蕨

 

金星蕨科的台灣圓腺蕨、稀毛蕨&假毛蕨是溪溝邊常見的蕨類。

 

來看看這棵有毛的蕨類,有耳狀的小豆豆,是台灣圓腺蕨,金星蕨科毛蕨屬,二回羽狀分裂,它的氣孔帶成短柱型,在捲旋的幼葉上就可明顯看見。

 

短柱型氣孔帶長在葉軸&羽軸交接處。

 

有三角形翼片的稀毛蕨,最大的特徵是:毛很稀少,整片葉片看起來很光滑,末裂片像被剪刀裁剪過,孢膜圓腎形,無毛。

 

葉柄有數對蝴蝶狀羽片的假毛蕨,之所以會叫做「假毛蕨」,是因為它沒有毛蕨類的「賓士脈(小毛蕨脈)」。孢膜圓腎型,無毛,長在側脈上近葉縁。

 

 

樹蕨的樹幹做成的階梯。有葉痕的是筆筒樹,沒有葉痕的可能是台灣桫欏。

 

低海拔常見的烏蕨,鱗始蕨科烏蕨屬,三到四回羽狀複葉,羽片細碎,孢子囊群靠近裂片頂端,開口朝外。

 

 東方狗脊蕨是烏毛蕨科,所以它的幼葉也會泛紅。

 

斷頭的筆筒樹,可以看見上面有其他植物和蕨類攀爬在上頭。


粗齒紫萁是紫萁科的蕨類,葉為一回羽狀複葉,葉片革質,羽片具粗鋸齒緣葉脈游離,屬於原始薄囊蕨。

 

粗齒紫萁有和其他蕨類不同孢子囊群生長方式,同ㄧ葉片上具有營養羽片和孢子羽片,孢子羽片大部分靠近中後段,孢子羽片皺縮,沒有葉肉,孢子囊直接長在葉脈上,營養羽片平展,孢子羽片直立,成熟的孢子是綠色的,這兩片孢子羽片呈現褐色,表示孢子已經散出去了,只剩下張裂的孢子囊外殼。

 


蕨類基礎課程已全部結束,對於「蕨類」還是霧煞煞,但是又何妨?就把自己當成遠古時的恐龍,優游在蕨類世界,在這片安寧的山林裡,欣賞它們的美麗和特殊

 

台灣蕨類有34科,算算今天遇到22科,其他的,也許我們和它擦身而過,而不自知;也許下次再來,它們會出現,和我們說「Hell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