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次到和美山步道,風和日麗,秋天在台北沒有太明顯的變化,野地裡還是一整片的綠,毫無蕭瑟感。在步道旁山胡椒已冒出密密的花苞,山胡椒對剛加入的同學比較陌生,但是對於「馬告」這個名字,卻是耳熟能詳。


馬告是山胡椒的泰雅族語,山胡椒是樟科植物,和作為調味料的胡椒是不同科,但是果實都具有特殊的芳香辛辣味,所以原住民拿來調味&做為鹽使用,花朵、嫩葉可以拿來泡茶和入菜,山胡椒還是一種藥材,本草綱目裡的「山蒼子」指的就是山胡椒。山胡椒的枝條&葉子富含精油,有防霉去毒的功能。(不知能不能防蚊?)





 


眼尖的同學,發現山胡椒上有一隻肥肥的蟲蟲,體色白色,長滿淡青色的棘突,它的短肥腳像穿了藍色和黃色相間的彩色襪子,緊抱著枝條,我們拉下枝條仔細觀察,它頭也不抬,只自顧的吃,好貪吃的小傢伙呀!不願抬頭,只好胡亂的拍張相片後,慢慢的的把枝條放回去。


這是眉紋天蠶蛾的小寶寶,它的食草很廣泛,先前遇到兩次都在不同的樹種,一次是在烏桕上,一次是在山黃麻上,兩次的數量都很驚人。





 


這是先前在烏桕上拍的,小肥腳抱著葉柄的模樣可愛極了。



 


在平頂古圳曾拍過過眉紋天蠶蛾成蟲,大大的翅膀,上翅端弧形突出加上眼紋斑點,活像一個眼神溫和的動物頭型。



 


在靠近山頂的邊坡上,一株頑強的生命,讓人折服,靠著僅存的半邊,折倒後又再次往上成長。背面灰白色,葉全緣,葉尖端沒有特別細尖,嫩枝上有黃色短毛絨,不知是什麼樹?



 


和美山高153公尺,今天的天氣好極了,藍天映著白雲,在山頂上視野極佳。



 



往左邊望去,這片應該是潭之鄉別墅社區。


 


碧潭方向望去,兩座水泥橋跨過新店溪,101大樓高聳在遠方。


 


山頂的觀景台旁,找到這個花崗石的三等三角點。三角點就是繪製地形圖的「三角測量基點」。日治時期日本為管理需要而設立「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在明治36年(西元1903年)完成基本土地測量,埋設三等三角點1028顆,俗稱「地籍三角點」。現在的土地測量已改用衛星定位測量,大部分的三角點已失去過去的用途。


三等三角點的方形石柱,南面刻「三等三角點」字樣。



 


基石北面直刻漢字國字小寫數字編號,頂上刻有「十」分別指向四方。和美山上這顆是編號1005號。



 


在三角點附近長了不少「」。三角形葉有二到三回的羽狀複葉。


 



 


這個蕨幼葉上有黃褐色的毛。




 


葉子背面可以看見葉緣反捲的假孢膜,游離脈,葉背有毛。


葉緣反捲形成假包膜的大部分是鳳尾蕨科鳳尾蕨屬、鐵線蕨屬,碗蕨科裡的栗蕨屬&蕨屬,也是葉緣反捲形成假包膜,但是蕨屬的反捲假孢膜內還有真孢膜。


 


小羽片末端圓鈍,頂羽片很長,這是在植物園時,婉玲老師介紹過頂羽片像牛舌餅的碗蕨科蕨屬的「蕨」。



山頂上還有好幾棵頷垂豆,它的辨認特徵:二回羽狀複葉、葉片最先端的羽葉對生,嫩葉有銹色毛。素娟老師對於它的羽狀複葉排列,唸了 一個口訣:左腳右腳,左腳右腳,立正站好(到尖端就雙腳並攏立正了,指羽片對生)。


頷垂豆是豆科,但是它的果莢螺旋扭曲呈耳狀,種子藍紫色帶有長柄,熟時裂開會垂吊下來,像耳朵上掛著珍珠耳環一般。





 


回程走的是水線步道,在半山腰設有觀景台,可就近欣賞碧潭的水岸風光。



 


現代化的都市高樓林立。



 


在蕨葉上發現這個小東西只有5mm長,像豆子一般,在嘎嘎昆蟲網查到它的大名:台灣球瓢蠟蟬。


我遇到過的蠟蟬,有渡邊氏長吻白蠟蟬、青黑白蠟蟬、綠瓢蠟蟬、廣翅蠟蟬、蛾蠟蟬、菱蠟蟬,這個台灣球瓢蠟蟬還是第一次看見,增添一筆紀錄了。



 


原來以為是「雞屎樹」,印象裡雞屎樹的葉子摸起來很厚,但是這個葉子摸起來並不厚,除了圓葉雞屎樹認得,其他的實在弄不清楚。



 


同蕊草是苦苣苔科的,葉片狹長,鋸齒緣,看起來顏色黯淡灰綠,幼葉有明顯黃褐色毛,越下層的葉片越大,常在陰濕的林子裡發現,在歌劇廣場旁的山壁邊有一叢,葉片還蠻大的。


同蕊草,聚繖花序,花白色,但是不如它的果吸引人,它的果常一大串的,有著晶瑩剔透的白,像掛著顆顆的珍珠,所以它也叫做:白珍珠或珍珠癀。



 


歌劇廣場邊的太白樓。



 


十月到處都看得到國旗,希望在國際上這面國旗也可以飄揚。


 





 


水岸邊的用餐區,整齊乾淨,邊用餐邊賞景不錯,但是美景的代價頗高。我們就多走幾步路到老街上,尋找在地的好滋味,再帶個古早味的大餅回去。




回到碧潭老街用餐後,在新店成長的同學,帶我們去尋幽訪密,順著台北都會區最重要水道-瑠公圳,拜訪一個還保存著四五十年前眷村文化的『瑠公圳眷村』。


越過一個水泥橋,走進了力行路11巷的幽暗蜿蜒的狹小巷道,瑠公圳眷村是臨水而居的社區,早期榮民們就地取材,在水圳旁搭建起吊腳樓式的樓房。


發現一面牆上書寫著:戡亂時期陸海空軍人的婚姻條例,民國四十年12月26日頒布的,其中第七條,第四項是說:男性軍人年齡未達38歲者,不得結婚。在民國四十八年修改後條件不在這麼嚴苛了。


 


瑠公圳眷村,是1958年沒有配給到軍人宿舍的阿兵哥,就地取材,一磚一瓦,沿著水圳建造的房舍,屬於非列管眷村。



 


瑠公圳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對於大台北盆地的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目前僅有碧潭到景美溪這段還保持圳道原貌,未被加蓋,為還原其圳道潔淨品質,重塑圳道水岸風情,已分5段辦理整治工程,目前第一段已整治完成。



 


眷村居民&文史工作者希望以「瑠公圳吊腳水弄」名義,申請提列文化景觀,但是已被審議委員會決議不將此地登錄為文化景觀,將來此處將和其他圳道一併作整體親水整治。


走過的牆面有的有一些老相片,訴說著在這裡的悲歡歲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