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12/25 柴埕步道    解說老師:黃婉玲老師


 


室外課最怕遇到一個溼溼的天氣,撐著傘,拍照、聽課都不是很方便。


雨天就帶G2出門吧!


在先人的門前有棵穿著綠衣裳的大樹,我們今天就在那兒集合。


老師讓我們看看這棵大樹,滿披著綠衣裳,上面有些什麼蕨類呢?  樹幹上爬滿了最常看見的伏石蕨,再來就是不小心長到樹幹上的腎蕨,和着生點在低位,背面有星狀毛的石葦,另外就是着生位置通常較高些,長得細長型的瓦葦,還有大葉片像裙子覆蓋住樹幹的崖薑蕨,躲在枝條之間的杯狀蓋骨碎補(瞄了好久才看見)。



老師說植物爲適應環境,會有不同的型態出現。就像這棵的樹幹凹處的伏石蕨,葉柄特別長,葉型也較長,它們為了爭取陽光,不斷的伸長身子,所以就和面光的伏石蕨,葉型有所不同。



我們往左邊的小徑前進,小山溝就在我們的右邊,溝邊就長了一些蕨類。


三叉葉星蕨,葉肉突出,明顯和附近的萊氏線蕨、橢圓線蕨幼葉不同。這一叢三叉葉星蕨還是單葉型態,再過些時候,可能就會分裂成二叉、三叉的型態。



萊氏線蕨-水龍骨科,是屬於單葉型,末端漸尖,基部較胖,往下急縮且向下延伸。



橢圓線蕨-幼葉是單葉型,葉子較寬處約在中段。



橢圓線蕨-水龍骨科,成葉是ㄧ回羽狀深裂。



「老師!有蛇!」,就在我們在水溝邊聽老師講解蕨類時,一條黑白相間的蛇,一動也不動的伏在草叢裡睡覺。老師說台灣氣候溫暖,很多蛇類是不冬眠的,所以冬天還是可以看見蛇。


我們觸動到它依靠的草叢,受了騷擾,它把頭往回鑽到自己的身子底下,又繼續睡大頭覺。


我們遇到蛇的機會不多,看它身子黑白相間,應該是雨傘節,它的頭是橢圓形,沒有一般毒蛇的三角形。遇到蛇,不管有毒沒毒,還是保持安全距離。


不過,還是想奉勸蛇大哥,愛睏可不要隨性就睡,起碼找個避風的地方,一來不會傷風感冒,再來,可不是每個人都尊重「萬物生靈」,小命還是要保的。



告別蛇大哥,前方不遠就看到小葉海金沙,今天最主要是來看它的,小葉海金沙並不常見,和海金沙似乎相差蠻多的。


小葉海金沙的葉子會如蔓藤般纏繞,營養葉末回小羽葉互生,3~5對不分裂,基部具關節,葉子掉落後,會留下一根根的葉柄。葉脈游離,脈上無毛,孢子葉末回小羽葉邊緣具指狀突起,孢膜口袋型,長在指狀突起被面的側脈上,兩列並排。可惜這次沒有注意到它的孢子葉。



這是常見的海金沙,就長在小葉海金沙附近。


小羽片呈三至五裂,中央裂片最長,裂片具不規則淺齒緣,葉脈游離,脈上有毛,末回小羽葉無關節。


以前人會利用海金沙無限生長的葉軸,把它剪齊後製成天然又環保的刷子。(現在人很可惜,摒棄了上天爲我們所準備的器物。)


 




 


這是海金沙長孢子囊的小羽葉,孢子葉末裂片邊緣具指狀突起,呈深裂狀,各裂片細小,孢子囊就長在裂片的邊緣上,具有孢膜。


 



 


在通往上山的小徑邊,南海鐵角蕨、蘿蔓藤蕨&海南實蕨長在陰暗的山壁上,海南實蕨是常見,但另外兩種都是第一次看見。


南海鐵角蕨-鐵角蕨科,葉片肉質狀,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和側羽片長得一樣,全緣,它的幼葉也是單葉形,孢膜線形,和羽軸斜交,開口朝向羽軸。


台灣的鐵角蕨屬具有頂羽片的只有三種:南海鐵角蕨、蘭嶼鐵角蕨&革葉鐵角蕨,其中只有南海鐵角蕨全緣無鋸齒。


 



 


附近的蘿蔓藤蕨-蘿蔓藤蕨科,營養葉幼葉也是單葉形,既然叫做蘿蔓「藤」蕨,就是像藤類會攀緣。成株為ㄧ回羽狀複葉,葉緣波浪狀,葉遠生,兩型葉。但老師說在台灣野外很少發現孢子葉,原因不詳。


 



 


海南實蕨也是蘿蔓藤蕨科,實蕨屬,頂羽片明顯,近末端具不定芽,觸地會繁衍出新的個體,所以又稱「會走路的蕨」。兩型葉,孢子葉直立且較窄,孢子囊散沙狀,覆蓋在孢子葉羽片之背面。


 



 


 


往山上走,溪溝變在左邊,右邊的山壁上發現這個長得怪怪的植物,老師說是「二型鳳尾蕨」,屬於箭葉鳳尾蕨&翅柄鳳尾蕨的雜交種。成長的階段,葉形會不斷的改變,這裡就有不同葉形的二型鳳尾蕨。


 



 


這個也是二型鳳尾蕨,淺綠色,葉形瘦長型的就是孢子葉。


 



 


二型鳳尾蕨-鳳尾蕨科,孢子囊群由葉緣反捲的假孢膜披覆。葉脈游離,真脈1~2叉,期間有許多條痕狀的假脈,和箭葉鳳尾蕨的孢子葉相似,如果是箭葉鳳尾蕨則無假脈。



 


附近沒有看見箭葉鳳尾蕨,箭葉鳳尾蕨生長在林下潮溼遮蔭處,在人類居住環境的坡地林緣很常看見。


這張是虎山拍的箭葉鳳尾蕨。



附近的翅柄鳳尾蕨就有不少,在低海拔是常見種,二回羽狀深裂,基部ㄧ對羽片在近基部二叉分出,所以葉片為五角型。



翅柄鳳尾蕨頂部葉軸有窄翅,羽軸表面溝槽和裂片主脈交接處具刺。裂片側脈間具許多條狀假脈


鳳尾蕨屬中具有假脈的,主要是出現在ㄧ回羽狀複葉,翅柄鳳尾蕨是唯一的二回羽狀複葉。


翅柄鳳尾蕨和箭葉鳳尾蕨、栗柄鳳尾蕨等種類會產生雜交種。



 


這片山壁也可以看見蛇脈三叉蕨&紫柄三叉蕨,蛇脈三叉蕨的幼葉和紫柄三叉蕨很像,但是紫柄三叉蕨的頂羽片是全緣無裂,蛇脈三叉蕨則或多或少有分裂現象。



蛇脈三叉蕨的孢子囊群在葉表突出,側羽片3對以上。ㄧ回羽狀複葉,基部1~2對羽片較大且分裂。



紫柄三叉蕨的頂羽片三叉分裂,裂片全緣,側羽片只有一對。葉的各級主軸深紫色且發亮,是主要特徵。孢子囊群小型,呈不規則排列。



這個漂亮的葉子是台灣樹蕨-桫欏科,三回羽狀深裂。葉型寬三角形,羽軸有窄翅,葉柄綠褐色,葉表光滑無毛。,背面羽軸、小羽軸具鱗片。孢子囊群圓形,位於脈上,無孢膜。


單葉雙蓋蕨&細柄雙蓋蕨也可以在此發現,如何知道看見的單葉雙蓋蕨不是細柄雙蓋蕨的幼葉?



單葉雙蓋蕨的葉軸兩旁有時會出現淺色花紋,葉片長橢圓形或線形,兩端漸尖,全緣或呈波浪緣。



細柄雙蓋蕨的幼葉比單葉雙蓋蕨胖多了。


細柄雙蓋蕨的成株,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和側羽片同型,葉革質,全緣。雙蓋蕨的孢膜長線形,著生在羽片之側脈上,成對出現,形成背靠背雙蓋形。



 


姬書帶蕨-書帶蕨科,葉叢生,單葉,全緣,葉長線形略彎,長約20cm~30cm左右,脈形網狀,葉片剛硬,先往上長再下垂,嫩葉捲旋,紅色。孢子囊長在葉片兩側正邊緣的溝槽中。生長環境為林緣土坡或岩石上,或林下大樹樹幹上。


書帶蕨科的葉型簡單,為全緣之單葉,厚肉質,孢子囊具有「側絲」保護。


垂葉書帶蕨-書帶蕨科,生長在低海拔,不如姬書帶蕨常見,葉近生,葉片長線形可達2m長,中脈不明顯,孢子囊也是長在葉片兩側正邊緣的縱溝中,有棒狀測絲。屬於高位着生的蕨類,葉片下垂。


整條步道只看見這一棵樹上有垂葉書帶蕨。



 


不仔細看,會把這個蕨當作「腎蕨」,但是這個具「頂羽片」,屬於纏繞性藤本植物。它是不常見的「藤蕨」屬於蓧蕨科,羽片基部兩側不對稱,朝上一側略具耳狀突起,孢膜圓腎形。


蓧蕨科都有發達的根莖,葉柄基部有關節,甚至在葉軸和羽片間也有關節,必要時,整片葉子都會脫落,僅留下根經部份。


蓧蕨科和腎蕨科生長的環境不同,蓧蕨科對生長的環境很挑剔,必須是非常成熟的森林才行,常在潮濕且具腐植質豐富的環境中,服貼在樹幹或樹幹基部附近向上攀爬;腎蕨則喜歡在向陽開闊地或林下空曠處的環境。


 


具有窗格狀鱗片的有水龍骨科、書帶蕨科&鐵角蕨科,都沒有孢膜,用鱗片狀的側絲保護孢子囊。


小鐵角蕨-鐵角蕨科,鐵角蕨屬,薄葉蕨群,一回羽狀複葉,葉柄暗紫褐色,發亮,葉片窄披針形,羽片兩側極不對稱,葉遠生,葉片多少下垂,孢膜線形,生長環境為林下潮溼之岩石上,或山溝旁。



團羽鱗蓋蕨是中海拔常見的碗蕨科蕨類,在北部因有北降現象,所以低海拔偶而也可看見。


碗蕨科有毛,沒有鱗片,孢膜下位,身上有毛。


團羽鱗蓋蕨,孢膜寬杯狀,開口朝向小羽片末端,孢膜具毛,生於小羽片缺刻處的細脈頂端,亞邊緣生。葉薄草質,羽片邊緣圓鈍。


葉為二回羽狀複葉至三回羽狀裂葉,小羽片基部不對稱,柄不明顯,羽軸和葉脈的背面均有毛。


今天的蕨類觀察,就到此處,如果繼續前進可以到「烘爐地」,時間約一個多小時,一些同學決定繼續往前到烘爐地,我們想等天氣放晴時再走烘爐地這條路線,今天就繞另一邊的木棧道下去,這學期的正式課程,也在此結束,放寒假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菊子 的頭像
    菊子

    碧蘿山居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