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海拔的山區最常見的殼斗科植物,就屬青剛櫟了,老師看到青剛櫟,提到殼斗科植物果實傳播的方式:殼斗科的果實除了重力滾落外,還得依靠松鼠傳播,松鼠有找樹洞將堅果到處埋藏的習慣,常常將殼斗科的堅果帶離母株附近,松鼠的記性不好,常常忘了藏在何處,這些堅果的種子就有機會發芽長大。
台灣的殼斗科共有 4 個屬,40餘種原生種,4個屬為:栲屬(或稱苦櫧屬)、水青岡屬(或稱山毛櫸屬)、石櫟屬(含併入之柯屬)和櫟屬((含併入之椆屬)。
殼斗科橡樹生產的堅果,稱為橡實,橡實外型奇特可愛,由一稱為殼斗的杯狀外殼保護,殼斗是最容易辨識的特徵,殼斗是由雌花的總苞發育而來,總苞主要的作用是保護花的成長和發育,在果實階段,木質化的總苞,可以保護堅果。
木質化殼斗的形狀和覆蓋在外的鱗片有非常多樣的變化,是殼斗科分類的重要特徵:
四個屬殼斗上的鱗片各有不同:
1. 櫟屬有兩種型態:
a. 合生排列成同心圓狀(椆屬),如:青剛櫟、赤皮。
b. 分離成整齊的覆瓦狀排列(櫟屬),如:槲櫟。
2. 石櫟屬殼斗的鱗片呈不規則的瓦狀排列,也分兩種:
a. 殼斗全包(石櫟屬),如:鬼櫟
b. 堅果外露(柯屬),如:子彈石櫟
3. 栲屬殼斗成熟前把堅果整個包覆住,內有1粒堅果,成熟後殼斗開裂成 3 瓣,殼斗鱗片呈長針狀或短刺狀。如:長尾尖葉櫧。
4. 水青岡屬殼斗成熟前把堅果完全包覆住,殼斗內有2個堅果,成熟後殼斗開裂成 4 瓣,殼斗外的鱗片為軟刺狀。台灣只有一種:台灣山毛櫸。
櫟屬合生同心圓狀,森氏櫟的同心圓環帶還有鈍鋸齒。
石櫟屬殼斗的鱗片呈不規則的瓦狀排列。
殼斗科植物的傳粉主要靠風和昆蟲 2 種機制。
雄花序下垂-風媒花。風媒花不能太重、太輕、太油
雄花序上舉-蟲媒花
櫟屬&水青岡屬的雄花序下垂(又稱葇荑花序),它的花朵小且無香味,但會產生大量隨風飄散的花粉,是典型的風媒花
栲屬和石櫟屬雄花序是上舉狀,這 2 屬的花序都會散發出或濃或淡的香氣來吸引昆蟲,是屬於蟲媒花的類型
櫟屬的青剛櫟有下垂的葇荑花序,屬於風媒花。
杜英科的植物屬常綠喬木,在冬季時並不會變紅,但往樹冠望去,翠綠叢中可見幾片鮮豔紅色老葉,在康樂山時曾見老葉落得一地,那豔紅色彩更勝楓紅。
看看杜英的葉柄為一端膨大,杜英科有兩端膨大的,那就是薯豆&錫蘭橄欖。
杜英的葉片在主脈&側脈交接處有「蟲菌穴」(腺窩),而且在附近還有蜜腺,蜜腺在花朵以外的區域叫做「花外蜜腺」,植物產生花外蜜腺的原因有:
1. 產生的糖份超過植物所需,所以將多餘的糖份分泌出來。
2. 為了僱請保鏢,所以準備蜜來吸引保鏢前來。
3. 有的掠食者為了吸食花朵基部的花蜜,會從外部直接啃食花朵,造成花朵無法彌補的損失,植物為了把這偷雞摸狗的掠食者引離花朵,所以在在花朵以外的地方準備了花蜜,來減少對花朵的傷害。
植物在面對掠食者時,無法像動物有移動的閃躲的能力,但是它們能演化出各式各樣的保護機制。
植物的病害來自於真菌&細菌等的入侵,會造成植物發育不良,甚至死亡。所以有些植物演化出化學物質,用來殺死入侵的病菌,至少也可以抑制真菌和細菌的孢子發芽,來減少傷害。
有些植物雖然沒有發展出滅菌的化學物質,但是卻可以在葉脈中準備「螨」能舒適居住的環境-「蟲菌穴」,螨可以吃真菌和細菌的孢子,間接也就幫助到植物。
杜英就是提供「蟲菌穴」來給「螨」居住,來換取自身的安全。
一路往下行,步道靠著山壁,感覺有點陰暗潮濕,單帶雙蓋蕨、闊葉樓梯草,佔滿了步道邊的山壁。老師在一棵樹杞前停下來,這棵樹杞已發展出板根,樹杞在低海拔的闊葉林中很常見,葉片光滑,葉脈不明顯。
台灣有很多地名是以樹來命名,就像蘆竹、楊梅、芎林(原名:九芎林)、莿桐….等,也有以「樹杞」來命名的「樹杞林」,「樹杞林」就是現在的竹東,因早年竹東地區野生樹杞茂密成林得名。
聽說過去竹東以樹杞燒製木炭,但後來木炭需求變小,樹杞失去了經濟價值,現在竹東的樹杞大多已砍伐,保留不多,也看不出當時樹杞成林的景象了
。
樹杞當時除了燒製木炭,原住民造獨木舟時,也會利用到樹杞的板根。
熱帶性植物,發展出板根的原因:
熱帶叢林地下水位很高,植物的根向下伸展,會浸泡在水中,無法呼吸,所以演化成淺根性,但是植物高大的樹幹需要支撐,所以地面上的板根可以作為支撐,也可以透氣呼吸,在暴雨來時,更可以阻擋泥土被沖刷流失。
林下,申跋已伸展二片的三出複葉,佛燄苞稚稚嫩嫩的低著頭,可愛極了!老師問這是雄花還是雌花?印象裡姑婆芋的佛燄苞花序裡有雄花&雌花,應該是雌雄同株異花吧?
天南星科植物絕大部份是單性花,單性花的種類又可分為雌雄同株及異株兩類,如:姑婆芋屬的是雌雄同株,天南星屬的則是雌雄異株。
天南星科植物的雌雄異株與其他科植物不同,性別會隨著營養狀況改變,通常長得比較大的個體是雌株,小個體則開雄花,主要是因為雌雄植株在生殖上所耗費的能量不同,雄株只須負擔雄性生殖細胞所需養份,雌株則除了雌性生殖細胞外,還要負擔種子及果實發育所需養份。
第一年生的申跋,植株還不夠強壯,開出的是雄花,也許下次,等它的營養足夠時,它就可以變成女生了。
蕁麻科裡的長梗紫麻很常看到簇葉病的發生;「簇葉病」是因為植株受到真菌、病毒或擬菌侵害,頂芽受到抑制,側芽不斷萌發成數個小枝,小枝之側芽又再長出數個側小枝,枝條的節間變短變柔軟,葉片變小變黃綠,如此不斷萌發成叢,就像鳥巢或掃帚狀,故又稱「天狗巢病」,英文名為:Witches' broom ( 女巫的掃帚)。
簇葉病的孢子利用風的散播,受侵害植物體的能量會不斷的供應側小枝的增生,植株無法正常開花結果,嚴重時可能造成植株的枯死。
有著青苔的桃仔腳橋。
橋下是發源於七股山南側和擎天岡西側的內雙溪,大自然雕琢出來的美麗溪流。
過橋繼續往上.....,有一座涼亭,幾年前在此處還有發現台灣葉鼻蝠的排遺,可惜現在已不見蹤影。
離開曾出現葉鼻蝠的涼亭,繼續往上,前面老師停下來了,喔!在介紹山豬肉啦!
山豬肉?餓了嗎?是它啦!真的叫做山豬肉,這山有「山豬肝」,也有「山豬肉」,為什麼叫做「山豬肉」?因為樹幹剖開後一層白,ㄧ層紅,就像五花肉(我想..命名的人當時應該餓了....)。
雖然「山豬肉」不是我們的「菜」,不過,它可是大綠弄蝶寶寶最愛的佳餚呢!
清風藤科泡花樹屬的「 山豬肉」,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叢生於枝條先端,羽葉自基部起越來越大片。
紅葉,是杜英嗎?喔!是薔薇科的台灣山枇杷,冬天會變紅的植物還不少呢!
這條在林蔭下的花崗石石階步道,雖是上坡,但走起來輕鬆。
石頭縫中求生存的台灣山菊。(長在步道石階上,恐怕...沒機會長大吧!)
水圳到了,老師開始說水圳的故事了:
坪頂古圳步道舊稱為「溪平古道」,是以前平等里與溪山間聯絡的一條古道,這條平頂古圳步道和平等三條百年古圳垂直交會。
清乾隆時期就有移民到平頂地區屯墾,慢慢的,來此屯墾的移民漸多,而形成聚落,移民在此定居造廟,從事農務,為了灌溉和飲水,在道光15年(1835年)開山鑿壁闢建水圳,引內雙溪的水至平頂地區,這條水圳長約3公里,開鑿近山頂的引水隧道,圳水通過約60公尺山洞隧道,進入平頂地區,這條就是最早的「平頂古圳」。
平頂的狗殷勤地區是早期主要農作耕地之一,但是水源不穩定,只能旱作;1849年當地業主集資又在舊圳之下開鑿了5公里長的第二條水圳,稱為「平頂新圳」,鑿穿山洞約300公尺,引內雙溪的水灌溉狗殷勤地區,從此才有水稻和茶葉的種植。
1909年日治時期又在新圳下面再開鑿「登峰圳」,登峰圳水圳全長約7里,鑿山洞約400公尺,此時內雙溪的水源已不夠用,所以登峰圳除了內雙溪之外,還吸納了附近山澗水及一處廢棄煤礦坑湧出的泉水。
最晚建的登峰圳,水圳兩旁是水泥施作而成,日治時期已有水泥了。
新圳,兩旁是石頭堆疊而成的,現在整治溪流提到的「自然工法」,就是和新圳的施作方法相同。
最早開鑿的古圳,是自然土堤建構而成的,三種水圳施作的時間不同,使用的工法明顯不同。
三條古圳的水依然充沛清澈,目前還供應著平等地區的灌溉用水和飲用水。
最早的「平頂古圳」,引水隧道最短,約60公尺,洞口鐵門深鎖並不開放。
平頂古圳往上走,很快就到達最高處的「清風亭」,我們沒有直行往平等里去,
而是左轉往下走大崎頭步道回到出發的至善路。
大崎頭步道一路往下行,途中亦會經過一片桂竹林,老師提到竹子的地下莖叫做「竹鞭」,林務局收回竹林土地時,把土地上的竹林砍伐後造林,但是地底的竹鞭並不容易清除,隔年竹鞭的會再發出新芽,必須連砍三年,殆竹鞭的能量用盡,才算清除完畢。
大崎頭步道經過一棟民宅後,平緩的繞著山腰走,開始下行時,眼前出現一大片的山谷梯田景觀。
看到梯田則已接近至善路了。
這一格田裡有一大片紅色的水生植物。
應該是冬天裡會變紅的蕨類植物「日本滿江紅」。
出口到了。
同學已在土地公廟前的公車站牌等車了,呵呵!真不好意思,每次都讓同學等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