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秋天進入山毛櫸步道,踏著一路的溼濡,滿眼綠意的林子,隨時會灑下晶亮的水珠,樹幹上爬滿了各式苔蘚&地衣,至於步道兩旁,除了蕨類還是苔蘚的天下,爬鋪滿地如地毯般的苔蘚,可以看見上頭還掛著吸飽水而泌出的水珠。走過了平整的步道,開始和泥濘的泥巴路奮戰,戰戰兢兢的走在濕滑的路徑,偶而傳來滑倒的驚呼聲音,大家對於鞋子沾滿泥巴也不介意,頂多彼此取笑一番,那才叫做「走在山野」,不是嗎?
2.4K處看見蜿蜒在稜線上的紅葉,如山的授帶,隱隱的攏在霧氣裡,快到了!快到了!腳步也不覺加快了.....。稜線上近尾聲的山毛櫸黃黃紅紅的葉片宣染了熱切的眼......。
睽違了七年,再一次為山毛櫸而上山,天陰陰的,偶而飄著雨絲,溫度隨著高度爬升而降低,蜿蜒的山路如大蛇盤附在青翠的大山,但看山嵐初醒,群山環繞,我們已越過了雲頂,把風雨就留在雲層下吧!
中途在見晴懷古步道暫停,緩一緩爬升繞彎的不適,柵欄邊的花兒讓人眼睛一亮,鮮黃的花兒照亮了林子邊,中海拔,菊科,具狹長有鋸齒的葉子,應該是黃菀,黃菀為黃菀屬 (千里光屬),台灣特有種,別名為林蔭千里光,「林蔭千里光」意思是在林蔭裡遠遠就可以看見那道黃光,可見那花兒有多亮眼。
翠峰步道的停車處,如火般的花兒開得多美呀!且慢!那可不是花喔!那是虎杖的果實,它的果實為瘦果,那火紅的顏色是瘦果外被的花被膜片。
和虎杖差不多時期開花,住在平地的「台灣欒樹」,它火紅的果也是常常被誤會為「美麗的花」呢!
虎杖為蓼科,雌雄異株,圓錐花序,白色花小而密。分布在台灣全島海拔1800~3500公尺的山地。
只是,現在花期已進入尾聲,只在停車處還看得到鮮豔的紅果,其他的植株都已漸枯黃了。
山壁邊的玉山抱莖籟簫(白花香青),搓搓葉子,有一股熟悉的香氣....。
玉山抱莖籟蕭為冬枯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台灣中、高海拔地區。
玉山抱莖籟蕭為菊科,籟簫屬,頭狀花由:總苞、舌狀花及管狀花所組成,它的總苞片呈覆瓦狀排列,最外層的苞片常為紫色,中間的管狀花為黃色,外圍的舌狀花則為白色,花開時有點像似烘乾的白色乾燥花。
轉個彎,看見台灣山毛舉步道的入口了。
台灣山毛櫸步道前面的2.4公里,是由以前運材鐵道整建而成的,所以很平緩,步道沿途有鐵道遺蹟。
太平山早年林業鼎盛,曾與阿里山&八仙山並稱台灣三大林場,出產檜木和杉木,台灣山毛櫸國家步道就是昔日森林鐵道的一部份。
伐木停止之後,森林回復自然的生息,小花小草蓬勃的生長著,一路上美麗的綠色風景吸引著我們。
山壁上不知是何種蜘蛛,在玉山懸鉤子葉片間編織密密蛛網,撈得的水珠顆顆晶瑩剔透。
玉山懸鉤子是匍匐性的小灌木,在莖節處會長出根來,分枝多,一般薔薇科懸鉤子類的植物大部分都有鉤刺,玉山懸鉤子卻沒什麼明顯的鉤刺。
它的橘色聚合果是高山著名的野果之ㄧ。
看看這株有紫紅色的莖&葉柄,很漂亮的植物喔!搓搓,有牙膏涼涼的的味道,這是白珠樹。
在基隆嶼時曾看過白飯樹,白飯樹的肉質果成熟時潔白如飯,想當然爾,白珠樹的果實也該是白色的,同學卻說白珠樹的果是黑紫色的,怎麼會這樣呢?記得在合歡山看過匍匐生長低矮的「高山白珠樹」,果是白色的。
杜鵑花科白珠樹屬的,台灣就只有「白珠樹」&「高山白珠樹」,它們的名字雖然都有「白珠」,但是「高山白珠樹」掛的是白珍珠,「白珠樹」樹上掛的是黑珍珠。
這兒有塊地質介紹的牌子:千層派-台灣因為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而形成島嶼,這塊岩壁原來是海底沉積形成的頁岩,受高溫高壓作用變質形成的板岩。
回望翠峰山屋。
這兒的蕨類很多,可是認得的沒幾樣,這爬得一地的是擬蕨類卷柏科的成員,原以為是疏葉卷柏,請教婉玲老師,是玉山卷柏。
玉山卷柏枝條有直的中軸,成羽狀分枝,如果是疏葉卷柏會亂分枝亂爬沒啥主軸。
苔蘚旁邊看起來像擬蕨類的「過山龍」,以海拔高度來說,婉玲老師覺得應該是「假石松」,過山龍和假石松的差異點除了孢子囊穗不同,小葉也不同,假石松的小葉前端有長芒刺,過山龍無或只一點點而已。
哇!太感謝老師了。
看看這兩種的小葉:
石松科石松屬的假石松,小葉前端有長芒刺。
石松科過山龍屬的過山龍,小葉前端的芒刺無或只一點點。
看看這個,它也是擬蕨類石松科石松屬扁枝石松群的地刷子,看起來好像沒有小葉耶!呵呵!它有小葉的,只是緊貼著莖而已。
啊!弄錯了,是木賊葉石松才對,謝謝前輩的指點,把相片傳給婉玲老師確認,真的是我弄錯了。
地刷子是地生,枝條扁平,正反面看都是三排小葉。
木賊葉石松屬於藤本型蕨類,具有懸空的直立莖及下垂的末梢。
木賊葉石松仍貼在枝條上。
木賊葉石松的成熟小葉張開。
這個認得,是裡白科的「裡白」,不是詩人的「李白」,裡白在這條步道有大片群落。
為什麼叫做「裡白」?翻過來看看背面,灰白色的,所以叫做「裡白」,不過,並不是葉背灰白色的蕨類都是「裡白」科的;台灣金狗毛蕨,台灣瘤足蕨不是裡白科,但是葉背也是灰白色或灰綠色。
裡白科的葉主軸具休眠芽,休眠芽具兩枚二回羽狀深裂的托葉狀苞片。曾在大崙尾步道看過裡白科的「中華裡白」,但是中華裡白的葉的各級主軸與葉背皆被覆有星狀毛,「裡白」葉的各級主軸與葉背均光滑無毛,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
稀子蕨為碗蕨科稀子蕨屬,地生型蕨類,它有一個很好辨認的特徵,就是葉子主軸正上方,有一個拳頭般的「不定芽」,稀子蕨的不定芽可食,也可當作野外求生的食物來源,聽說烘烤後,吃起來就像糖炒栗子。
地上匍匐蔓生的還有這個蓼科,中海拔有戟葉蓼&刺蓼,戟葉蓼的葉面有星狀毛,刺蓼則無。
放大來看看它是誰?葉面有毛,那是戟葉蓼,戟葉蓼似古時候的兵器而得名,莖疏生極細倒鉤刺。。
頭狀花序,花被片粉紅色或白色。
雖然是秋末,走在台灣杉&紅檜之間,依然是綠意盎然,苔蘚像條綠毯子覆蓋著林蔭,也為樹幹穿上絨絨的衣裳。
滿地的苔蘚,鮮綠得可愛,旁邊還有莎草科的植物,雖然不知道名字,不過也無妨,欣賞它的細緻和美麗就好了!
苔蘚植物是一種小型的綠色植物,只有葉和莖的結構,常出現在潮濕的環境,一般都有很強的吸水&保水能力。
這是少數知道名字的泥炭苔,養蘭保水用的水草就是用乾燥的泥炭苔。
像蓋著一頭白髮......。
翡翠般的綠......。
這是土馬騣嗎?
紅色的小菇菇。
秋的顏色。
驚喜呢!七年前發現肺型草的地方,它們竟然還在!只是不知是哪一種肺型草?
哈哈!看到一朵花了,東方肉穗野牡丹。
樹上還有地衣.....。
地衣是地球上十分古老的一群生物,由無色的真菌和具有顏色的藻類,共同生活所組成的複合生命體。
依地衣依生長形態而言,可分為三大類型:
(1) 殼狀地衣:是比較原始的一群,地衣體通常平滑,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趴在樹幹或岩石,不容易分離開來。
(2) 葉狀地衣:由扁平的裂片構成,原葉體藉共生菌菌絲集結而成的構造,呈葉形或鱗葉形,以假根或臍狀體與基體相連,原葉體和基質容易因外力而分離。
(2) 枝狀地衣:它們以灌叢狀、蠕蟲狀或細絲狀的地衣體懸吊於基體上。
枝狀地衣
葉狀地衣,這可能是梅衣類群的白腹緣網梅衣,書上寫的特徵為:地衣體裂片大型,周圍有黑色緣毛,表面呈灰白色且有細網龜裂,邊緣有球狀至枕狀的白粉芽。
過小橋。
啊!一陣山風,下雨了!好清爽的空氣,深深吸口氣,滿滿的陰離子&芬多精。
霧好重,看哪!柔美的稜線上出現一條紅色帶子,哇!山毛櫸出現了!霧在蒸騰翻攪,山毛櫸的顏色在霧裡迤邐著。
雲霧散了,山更美了。
趕著路,期盼快快到達稜線,循著記憶前進,南澳北溪源頭出現在左側山崖下。
啊!路斷了!阻在前面的是一個大崩塌,望著裸露的地,山毛櫸紅色的樹影在眼前,就差一點距離就可上到稜線了。
美麗的紅樹,美麗的南澳北溪發源地,層層山巒,白雲漂浮,安靜得如一座空山,怎會如此,趕了這麼長的路,竟然沒路了!
怕和同伴分散了,氣喘吁吁的往回趕,四周的風景無心欣賞。
看到一條往下的路徑,似乎新建,走了不久終於看見人影了,這是往稜線的路沒錯,但這往下一路的泥濘,走來戰戰兢兢,又不見同行夥伴,是回頭了,還是已在山稜上?來人說此去還需30分鐘以上,這一來一回已耽誤不少時間,該回頭,還是前進?真讓人猶豫,訊號不通,最後還是決定....回頭,怎知,我和jean卻成了唯二沒有上稜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