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和張希雄老師在八里挖仔尾公車站會面,老師長期擔任紅樹林保育解說員,對紅樹林的生態瞭如指掌,上星期因為上課時間滿潮,所以改在今天,今天的滿潮時間約在中午,所以早上還有充裕的時間可以觀察潮間帶的生物。挖仔尾是屬於小型的潟湖地形,淡水河出海口在南岸此處彎曲轉折,所以這個地方台語唸做「彎仔尾」,翻成國語變成「挖仔尾」。


老師先介紹八里紅樹林的植物-水筆仔,淡水的水筆仔紅樹林面積達七十七公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筆仔純林,備受國際矚目。水筆仔是最耐寒的紅樹林植物,分布最北界為北緯25度,剛好在台灣北部,南部有一種紅樹科的水梨跤(又名紅海欖),和水筆仔一樣有胎生苗,但其胎生苗胚軸上有明顯的氣孔,外表布滿粗疣,屬於熱帶性植物。我曾在馬來西亞看過那裡熱帶的水筆仔,長度約在50cm,而台灣的只有約20cm,外型一樣。經過老師講解,才知道經過DNA的比對它們是分屬不同的種,台灣的品種如用種屬名翻譯應該叫:橢圓葉水筆仔。


我們望眼看去紅樹林的高度幾乎一樣,同樣的高度可以阻擋海風吹襲的力量,水筆仔屬於淺根性植物,老樹會自樹幹基部長出分支的側根,形成板根狀,阻止海浪的拍打,穩固樹幹。


水筆仔的胎生苗只有20cm長,表面沒有氣孔,如果掉落的水位超過20cm就無法呼吸,所以生長的環境有所限制。對於水筆仔造成淤積陸化的說法,老師頗不以為然,因為上游的水土保持不好,大量泥沙沖刷下來,造成淤積,才讓水筆仔有生長的環境,而非水筆仔造成了淡水河岸的淤積,源頭還是水土保持的問題,淡水河清除淤積還是最重要的解決辦法。


 


成熟的水筆仔下端會變紅褐色,像一枝沾水筆(非原子筆),圓胖的下端較重,掉落時如果是乾潮,就會筆直插入土中,進入土裡後,很快就會長根固著成長。如果是漲潮就會隨潮水漂流直到潮水退去,平躺的水筆仔下端遇到泥灘地亦會長根抓牢地面,幾小時後潮水來時,上端較輕就會被潮水扶正,大部分還是會筆直成長。


下端固着地面長根,上面較細的一端則開始長出葉子。



在水筆仔的葉片上可以發現黏附在上面的玉黍螺。



老師帶領我們進入沙洲,遠遠就看見一群白色的招潮蟹的身影,密密麻麻的佈滿整個泥灘地,一接近,它們又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群棲在砂質較重的泥灘地的清白招潮蟹。


清白招潮蟹有一支大螯的是公蟹,全身以白色為主,背甲顏色會隨著環境改變,大螯的顏色較固定不變,若受驚嚇時背甲也會變為灰黑色 ,清白招潮蟹是招潮蟹族群裡的「變色龍」,在挖仔尾有很大的族群。老師要我們觀察它大螯揮動的方向,原來它左右揮動就像揮動扇子一般,所以又叫「白扇招潮蟹」。老師說它的大螯除了向同伴示威以外,另一個就是求偶動作;揮著的大螯像在說:come on ,baby!,哈!老師模仿得還真帥!



招潮蟹公蟹進洞的方向是小螯那邊先進去,如果有闖錯門的冒失鬼,向外的大螯就可以驅趕侵入者。如果入侵者先進去,怎麼辦呢?主人會用大螯敲打地面,告訴裡面的你走錯路了!如果還是不行呢?那只好摸摸鼻子,再蓋一個房子吧!



清白招潮蟹的洞口會加蓋,洞口土團堆積成半罩式,稱為「弧塔」,但不是每隻的洞穴口都有如此的建築物,加蓋是為了遮陽嗎?還是當洞房用外邊方便貼個「囍」字,沒答案的。不過它的洞穴外都有放射狀的小圓泥(擬糞),招潮蟹是以泥中的有機質為食物,用小螯足挖取泥沙進食,口中的水讓泥中的有機質浮出,經過濾食後,不能吃的泥沙由口器吐出呈丸狀,叫做「擬糞」。 下次看見可不要把它當成招潮蟹的便便喔!



螃蟹都是橫行霸道嗎?這個藍色的短指和尚蟹,可沒膽子橫著走,圓型的背甲方便它前後移動,而不會礙手礙腳,所以可以抬頭挺胸向前走。仔細看這小小的和尚蟹,不像招潮蟹有火柴棒形的眼睛,短短的眼睛上還長了一根毛,步足的基部那節是紅色的,背甲的顏色和圓葉雞屎樹的藍色果實一樣。公母腹部形狀相同,很難看出性別。



迷你的和尚蟹常常成群結隊的移動,以壯大聲勢,就像龐大的軍隊,所以又叫「兵蟹」,遇到危險時,成群的兵蟹會四面八方散開;這隻放回地面時,以逆時針方向「螺旋形」的方式就地挖沙鑽入土中躲避,一會兒就不見蹤影了。



老師要我們撥開這些較大的擬糞堆,看看發現什麼?



一個圓洞出現,老師說螃蟹也是會偽裝的,但我沒注意聽老師說的是何種螃蟹,是離家時偽裝,還是進洞時的偽裝,下次要專心點,別看見螃蟹就追著跑。



生活在沙質地的沙蟹挖掘洞穴時,會把沙土踢出洞外,所以在它的洞穴外的沙會呈現噴射狀。


老師「請」出了這隻斯氏沙蟹,它可是有穿釘鞋的,是沙灘上的快跑健將,所以又有「沙馬仔」(台語)之稱,行動迅速,一閃即逝,所以也有「幽靈蟹」的稱號。求偶時它會變成鮮紅色的,美美的才好追老婆(沙蟹也是外貌協會會員嗎?)。



沙蟹如何分公母呢?看肚殼。公的三角形較窄小,母的較圓也較寬大(有人形容公的穿丁字褲,母的包尿布),老師問有沒有人知道它們交配的方式?上下嗎?一字型嗎?都不是,是站起來面對面的姿勢,肚殼會打開,感覺有點爆笑。老師打開它的肚殼看看裡面的構造,長條的絲狀物是抱卵用的,在靠中間左右邊第一條絲和第二條絲間隱約各可看見一個長型的小洞口,那是母蟹的產卵器,如果是公蟹則會有突出物。



我們想看看這隻「沙馬仔」,是否「蟹」如其名,老師要我們圍個圈圈,雙腳合成V字型,接成一條沒有間隙的牆。這個可憐的小傢伙,被圍困在裡面,驚慌失措的四處奔跑,卻無法殺出重圍,最後乾脆呆立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任我們哀求再三,它還是懶得鳥我們,只好拍個照,再讓條路給它,一看有路,它跑得無影無蹤,消失在遠方的沙灘上。



我們離開沙洲,還螃蟹一個安靜的居所,水筆仔林邊看見煙囪式的洞穴,也像個小火山,這是弧邊招潮蟹的家。



台灣海岸最常見的招潮蟹就是弧邊招潮蟹,背甲是黑褐色有網紋,所以也叫「網紋招潮蟹」,棲息的地方在較為泥濘的泥灘地,大多位於紅樹林附近。


弧邊招潮蟹公蟹有一支與身體比例非常不相稱的大螯,橙紅色大螯外側有許多顆粒,不可動指與可動指是白色,它可是台灣產招潮蟹中最大型的,它的眼睛像兩根火柴棒一樣。


這是在停放漁船的碼頭邊拍攝到的「萬歲大眼蟹」,它的長眼柄青色。遇危險會急速遣入水中,露出一對眼柄,像極了潛望鏡,也像哨兵在警戒一般,所以它的外號叫「哨兵蟹」。 公蟹兩螯皆大, 母蟹兩螯皆小 ,喜棲息在易積水泥濘的泥灘地。


「萬歲大眼蟹」雄蟹揮舞雙螯時,會挺直身體,雙螯高舉後快速放下,重覆性的動作 ,就像雙手高舉歡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所以叫「萬歲蟹」。



一群白鷺鷥在紅樹林邊覓食,遠處沙洲大白鷺中還夾雜著一隻從動物園溢出的「埃及聖環」。紅樹林所提供的落葉為有機質的來源,提供了生活在其中的魚蝦貝類覓食所需,這些魚蝦貝類又提供了鳥類的食物,紅樹林在生態體系上扮演了重要的生產者,今天我們的河口有如此豐富的生態體系可供觀察,源自於紅樹林的存在。今天這一趟豐富的生態之旅,張希雄老師讓我們有了另一種思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