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可以食用的蕨,老師在上課時提到,都會不由自主的豎起耳朵,仔細的聽。但我所熟悉的食用「蕨類」,僅止於「山蘇」、「過貓」兩種,對於這容易混淆名稱的「蕨」,既不了解,也不熟悉。


「蕨」是碗蕨科蕨屬,是生長在低海拔的向陽開闊地,葉柄光滑幾乎無毛,幼葉可見三分叉,這三分叉的幼葉常常被當作蔬菜又叫「蕨菜」,日本人稱之為「瓦拉米」,其實「瓦拉米」是「蕨」類的日文讀音,並不特指「蕨」這個植物。花蓮有一條「瓦拉米步道」,就是因為日本人叫它「蕨之道」的關係。


它的根莖含澱粉,夏秋之際可製成「蕨粉」,又名「山粉」,聽說可以清熱解毒,營養成份豐富,是滋補佳品。蕨粉製成的「蕨餅」是一道精緻的日式傳統甜點, Q軟滑溜又帶著微微香甜,入喉涼爽可口,早期只有皇家貴族才吃得起,現在在台灣已有多種口味的產品販賣,樣子很像台灣QQ的涼糕。


收起口水,來看看「蕨」長得什麼樣子:


資料上寫著:


根莖匍匐狀被褐色毛,葉遠生近革質,葉柄長15~35cm,光滑,葉片闊三角形,2~3回羽狀複葉,孢子囊群著生於葉緣小脈頂端的連結脈上,游離脈,孢膜在內側面,外緣是葉緣反捲所形成的假孢膜


目前接觸到的低海拔常見蕨類有假孢膜反捲的,鳳尾蕨科的鳳尾蕨屬、鐵線蕨屬,再來就是碗蕨科的蕨屬、栗蕨屬。蕨的「假孢膜」裡面還有「真孢膜」,這是很特殊的,這種構造不知道有什麼作用,為什麼孢子囊群需要雙重的保護。



這三角形的葉片還真寬,下邊的羽片是最長的,然後漸次的縮小,葉軸、羽軸的顏色和葉片的差不多。



是誰把小羽片下半部剪成短短肥肥的小手指,留下未剪裂的部分變成長長的綠色「牛舌餅」,每一片的小羽片剪的手指數量不同,越往頂端去的小羽片手指數量越少,不夠長的小羽片就全緣沒有剪裂。本來漸次縮短的小羽片長度並不同,因為遞減的手指頭,上半部未剪裂的小羽片卻變成相同長度的「牛舌餅」。


這長長的小頂羽片,相對於裂片,明顯的長,老師說它像長了「牛舌餅」一般,這就是它和其他相似蕨類最大的不同點。記得這個特徵,要認出「蕨」就不難了。



在中高海拔還有一種「巒大蕨」,也是有「牛舌餅」的特徵,但巒大蕨是個毛孩子,和「蕨」的葉片光溜溜是不同的。


在蕨類的介紹裡對於羽軸、葉軸的溝相通與否,一直未見到關於碗蕨科蕨屬的名字出現,這張放大的相片很明顯可看見溝的構造,而且還是相通的,不知是研究者忽略了,還是其他的原因,下回有機會遇見「蕨」,再仔細確認吧!





認識蕨類-基礎篇:http://nas.takming.edu.tw/janet/%E8%95%A8%E9%A1%9E%E7%AF%87/%E8%AA%8D%E8%AD%98%E8%95%A8%E9%A1%9E-%E5%9F%BA%E7%A4%8E%E7%AF%87.htm



台灣的蕨類植物及其利用:http://www.npgrc.tari.gov.tw/npgrc-web/publish/train/train01/class-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