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淡水的山光水色、倉庫&紅毛城


解說老師:洪素娟老師


集合地點:淡水捷運站2號出口


 



淡水除了熱鬧的老街,美麗的河岸,還有歷史的遺跡,如荷蘭時期的紅毛城,馬偕有關的淡水偕醫館、淡水禮拜堂、理學堂大書院、淡江中學還有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這些都是遊客流連的景點,但是今天素娟老師要帶我們去一個在摺頁上沒有出現的歷史遺跡。


我們走出捷運站,往和老街相反的另一方向前進,老師大略講解淡水歷史:



早期淡水河是北台灣少數具有航運價值的河流,從淡水可直通到大溪,因為航運的便利,造成沿岸聚落經濟上的發展。


在西元1858年,清朝和英法簽訂天津條約,開放淡水港(當時稱為滬尾港),1862年(同治元年)淡水海關正式開市,淡水港成為國際通商口岸,台灣開放的四個口岸中,以淡水港進出口的量居全台之冠,淡水港的輸出以茶葉、樟腦、硫磺、煤、染料為大宗,輸入以洋藥(鴉片)、日常用品為主。


淡水不但是全台最大的貿易港,也是國際有名的港口,各國洋行都到此處設立貿易據點。當時除了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等五大洋行外,英商嘉士洋行也在淡水的鼻仔頭設立倉庫,經營茶葉貿易。後來嘉士洋行和殼牌公司合作,引進煤油外銷遠東地區,主要據點都設置油槽,1897年嘉士洋行將倉庫、碼頭交由殼牌集團經營,殼牌公司逐漸增添設備,建造「淡水油棧」,當地居民,因煤油產品發出的臭味,而稱它為「臭油棧」。


隨著淡水河的淤積,淡水港沒落,洋行也相繼撤離,百年來的變遷,加上1944年美軍轟炸,目前只剩下嘉士洋行倉庫還遺留下來,裡面的倉庫建築、鐵道、月台&油槽、洋樓、碼頭的遺跡,見證了淡水開港以來百年的歷史,經淡水文史工作者&地方人士奔走爭取,在西元2000年時,被台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


我們今天就是要到位於捷運站旁的縣定古蹟-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鼻頭街22號)。


台北縣政府在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前,鋪設了一條大理石的紀事:


--西元1869年(同治8年),嘉士洋行創立。


--西元1894年(清光緒20年),英商范嘉士向紀化三永租鼻仔頭西段土地。


--西元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


--西元1901年(日明治31年)淡水線8月25日火車通車,倉庫區內興建支線鐵路。


--西元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淡水進行大轟炸......。


--


--


--1988年(民國77年),淡水線鐵道停駛,為興建捷運工程。


--2000年(民國89年),嘉士洋行倉庫公告指定縣定古蹟。


 





看西元1944年美軍轟炸淡水作戰地圖上,嘉士洋行倉庫內有:油品存放倉庫、油槽、主管宿舍、製罐工廠。



倉庫區內興建的支線鐵路。



猜猜鐵軌上這方形的是什麼?   


是地磅。



在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個大倉庫,窗戶上邊有外凸半圓的磚造窗簷,下方裝有鐵製黑色厚重向外推的密閉窗門。



淡江社區大學,就位在百年古蹟內。



進入裡面,可看見大庫倉另一側的木門,頗有歷史的感覺。上頭也有外凸半圓的磚造窗簷。



這個倉庫裝有厚重的鐵門。


嘉士洋行倉庫半世紀來處於廢棄狀態,廠區破損坍塌,縣文化局撥款整修倉庫&環境,加上文化團體的投入,現在看起來乾淨整齊。





這棟建築狹長,應該不是作為倉儲之用;進去看看,.....是公廁。


進入公廁內,撲面而來的,啊!是木頭的清香啦!(因為尚未開放使用。)








這個倉庫的門還真喜氣,上面是「福」「祿」二字。



D棟輕質汽油倉庫。



哇!這棵苦楝還真高大,看到上面有什麼嗎?一隻隻高砂熊蟬就停在上面,不過可惜,它們都已完成此生的任務,而仙遊去了。



牆外是淡水河區域,從前設有碼頭,倉庫就緊鄰碼頭,設有木棧橋,以利運輸。



水上人家,此處就是以前的碼頭區。


這些水上屋是誰在居住呢?雲南傣族的水上居所,但現在已人去樓空。



離開嘉士洋行倉庫,沿著腳踏車道走向捷運站的岸邊公園,粉桃紅的珊瑚藤從紅磚牆邊伸出,高大的黑板樹一朵朵的花序,在枝條間含苞待放。


水邊植物-欖仁樹,使君子科,樹上有果、也有長長的花序,長長的花序,卻只有在花序基部會結果,原來它的花序和烏桕一樣,是雌雄同株異花,靠基部是雌花,其他是雄花。



現在還早,老街的店家現在才開門作生意。



這該怎麼說呢!這片地,是把泥灘地填土做成一個光禿禿的,原來在這塊泥灘上生活的招潮蟹、彈塗魚….還有覓食的白鷺鷥,再也看不到了。  少了和大自然的互動,風景將如死寂,不再生動。



沿著水岸種植了黃堇、苦楝、重陽木形成美麗的風景,在其間散步,也可遮住炙人的太陽。




黃堇的果像絨布裹出來的。



夜裡從八里望向淡水老街,明亮的燈光在夜裡迤邐成金色的長龍,所以稱淡水老街後方的河岸為「金色水岸」。



新建的碼頭,這裡藍色公路,可到對岸的八里&較遠的漁人碼頭。



看到馬偕的頭像,拐進馬偕街,和馬偕的過往相遇。



 


西元1872年馬偕牧師來到淡水,馬偕在淡水,不僅著重宣教,更不遺餘力的推廣教育和醫療,全台第一間醫院馬偕醫館、第一家女子學校淡水女學校,都是他所創建,西元1878年馬偕與本地人張聰明女士結婚,台灣是他另一個故鄉。



滬尾偕醫館:偕醫館建築體為馬偕親自設計,採閩南式與西式建築混合型式,屋體為閩南式民宅,而門窗為西式的圓拱型,由淡水最有名的泥水匠洪泉師所蓋。內部有馬偕當年行醫所使用的手術濯洗台、床、醫療所用的藥瓶、藥罐等設備。



滬尾偕醫館是北台灣第一所醫療診所,1887年在醫館裡,發現到全世界第一個肺蛭蟲寄生人體的病例。(屬縣定古蹟,地址:馬偕街6號)




在滬尾偕醫館旁,就是淡水最大也是最早的禮拜堂。


創建於西元1872年的淡水禮拜堂,經過三次改建而有今日的規模。


馬偕到淡水後積極展開傳教工作,在龍目井街(現在的馬偕街)原租屋處做為醫院&傳教場所。


最初淡水教堂是後來由馬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的。


第二次因實際需要&擴展,於西元1915年改建為北美洲式樣,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


第三次為西元1928年因教堂不敷使用,決定改建,展開募款,由馬偕的牧師兒子偕叡廉親自設計,1932年改建,於1933年完工。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屬縣定古蹟,地址:馬偕街8號)




外牆以清水磚砌造,配上西班牙式的鑲嵌彩色玻璃,顯得莊嚴典雅。



馬偕街24號旁,聽說馬偕當初落腳在淡水時,即租屋於此,當時的房舍,現已不存在。


如今這間貼著門聯的中式紅磚房舍,應該是後來改建的,看看它的窗,有著西式玻璃裝飾,華洋融合,合諧而不衝突,形成淡水街道的特殊風情,吸引著遊客前來探訪。










殼牌風雨-在顢頇與惡法下奄奄一息的活古蹟http://btw.typepad.com/blah/2006/06/post_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