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草湳賞蕨,講解老師:婉玲老師,集合地點:木柵貓空草湳橋,交通工具:政大或動物園站搭棕15至草湳橋下。


 


在常去的郊山,卷柏科的常見種類有全緣卷柏、異葉卷柏&生根卷柏,上週室內課,老師預告了要看另一種卷柏:膜葉卷柏,一種小型的卷柏。


卷柏科是擬蕨(小葉類)家族的成員,外觀上的最大特徵為:


1.植株枝條扁平狀。


2.正面具有四排並列的小葉,旁邊兩旁較大稱為「側葉」,中間兩排較小稱為「中葉」,小葉無柄,具單脈。


3.具有明顯的背腹性。(背面和腹面明顯不同,所以有背腹性,腹面看得到四排小葉,背面只看得到側葉兩排。)


4.孢子葉集中於枝條末端,形成四面體或扁平狀的孢子囊穗(扁平狀的孢子囊穗有背腹性,背腹性孢子囊穗有分有轉置性或無轉置性)。


5.孢子囊穗的孢子,有大孢子(母)、小孢子(公)之分。


 


膜葉卷柏主要分佈於低海拔,雖不普遍,但在草湳橋的邊坡上就可看見。


植株直立,基部分枝多,成叢狀,莖肉質,主莖的葉排列稀疏,葉子看起來很嫩,有冬枯期。

(膜葉卷柏&地錢) 

 


側葉橢圓形,邊緣具毛,中葉呈卵形或水滴形,邊緣也具毛,(不過這個毛,可能需要放很大才看得清楚。)



孢子囊穗集中於孢子葉頂端,孢子葉具有「轉置現象」,即孢子枝與營養枝小葉排列的背腹性相反。(不過此次並沒有觀察到孢子囊穗)



 



 


 


膜葉卷柏植株細小,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卷柏類的幼苗,和全緣卷柏比,明顯細緻許多。


剛開始學卷柏時,異葉卷柏&全緣卷柏常常弄不清楚,後來老師告訴我們辨認的方法,才記住了。


全緣卷柏是二回分枝,看起來像魚骨頭,分枝就像魚刺,不再分叉,側枝不會重疊。可做草藥。



異葉卷柏三回分枝,分枝上還會再次分枝,主軸上的的小葉貼伏莖上,中間小葉,歪基,長尾尖。整體看起來較緊密。



這個卷柏,中脈龍骨狀向上攏起,中間小葉緊密疊在一起,主軸上有數回分枝,看起來很像YKK拉鍊,它就是「生根卷柏」。


為什麼叫做「生根卷柏」呢?原來它喜歡生長在潮濕,高腐植質的環境,又具匍匐性,如果太貼近地面,容易腐爛,所以就在分枝處,長出「根支體」,把身體平行架高,就像踩高蹻一般,因為它的「根支體」比其他的卷柏類發達,所以就以它的特性命名,它還有一個中藥名:石上柏,聽說可以泡茶。



ㄧ隻小螞蟻在假蹄蓋蕨上,咬了一個黑色的果子,剛開始還以為是它的腹部,仔細看,果子比它的腦袋大好幾倍,搬起來還真辛苦。


這隻可能是棲息在低海拔,以草叢下的地洞為巢的長腳家蟻。



上面有蕨嗎?老師會如此問,那一定有蕨了,看看在哪裡?不是綠白色條狀的,那是苔蘚,再看看那綠色的,像折起來的扇子,對了!那就是團扇蕨,只是這片岩石有點乾,團扇蕨收合起來了。


團扇蕨是膜蕨科,假脈蕨屬,團扇蕨群,植株小型,常成片生長,很像苔蘚,葉片扇形至圓形,多回二叉分裂之單葉,孢子囊群位於裂片頂端,孢膜管狀,有翅,開口喇叭狀,孢子囊托外露。(一個個小喇叭,肉眼可見)。生長環境為林下極為潮濕之所。



孢子囊托,長條形旁邊長孢子囊群,會隨成熟度而長長,釋放出孢子囊中的孢子。



在岩石上蔓生成遍的伏石蕨,也是大樹的綠衣裳,在這裡很容易看見它橫長走的根莖,根莖上披覆著許多鱗片,這是也蕨類才有的特徵。



伏石蕨有兩型葉,營養葉要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所以面積較大,圓形或卵圓形;孢子葉呈瘦長的線形,比營養葉還長,孢子囊群長線形,位於中勒中上段的兩側,伏石蕨是水龍骨科,所以無孢膜。



伏石蕨抱覆著大樹,上面也有其他水龍骨家族的成員,同樣具有橫長走的根莖,密布披針形的鱗片,葉遠生,常成片出現,背面有銀褐色星狀毛,遇到乾旱時葉片會自行捲曲,露出淡色的星狀毛,來反射陽光,這就是石葦。



在一大片的石葦中,有幾片細緻的五角形葉,具有毛茸茸的橫走根莖,是杯狀蓋骨碎補嗎?老師說:看看它根莖上的鱗片,杯狀蓋骨碎補又叫兔腳蕨,它的根莖鱗片是銀白色的,這個是黃褐色的,它叫做「海州骨碎補」,一般是出現在中海拔,這裡也有。



看看這棵樹,就知道為什麼伏石蕨是大樹的綠衣裳,往上看有ㄧ叢狹長葉子,不是山蘇,山蘇是叢生,這個的葉子疏生於匍匐狀的根莖上,上面有兩排圓形的孢子囊群在中肋兩側。


這是我們在和美步道看過的「大星蕨」,大星蕨也是水龍骨科,星蕨屬的,為什麼叫「星」蕨屬?因為天上的星星,很小顆而且數量多得數不清。星蕨屬的孢子囊群也是數量多且散生,這是星蕨屬的特徵。不過,大星蕨的孢子囊群大而且不是散生,是星蕨屬裡的異類。



孢膜長條形的蕨類有:


1.鐵角蕨科-孢膜緊貼在小脈旁,和中軸斜交,開口大多面向中軸。


2.烏毛蕨科-孢膜長在中軸旁,與中軸平行,開口朝向中軸。


3.蹄蓋蕨科-孢膜長條型、馬蹄形或J型,長在小脈一側,或左右兩邊都有孢膜,開口背向中軸。


 


鐵角蕨科特徵:


1.孢膜長條長在脈上,和末裂片主脈斜交,開口大多面向中軸。


2.葉柄&葉軸兩面顏色不同。


3.有窗格狀鱗片


4.葉脈大多為游離脈


   

台灣的山蘇花有三種:南洋山蘇、台灣山蘇&山蘇,它們是鐵角蕨科鐵角蕨屬巢蕨群,單葉,葉全緣,叢生,葉覆瓦狀排列呈鳥巢狀,也叫做「鳥巢蕨」。側脈相互平行,在葉緣連合,形成「長條狀網眼」。這是不同於其他鐵角蕨屬的游離脈。


南洋山蘇、台灣山蘇生長在低海拔,山蘇則在中海拔。分辨方法:


孢膜長度約為中軸到葉緣的1/2 為低海拔的「南洋山蘇」、「台灣山蘇」。


孢膜長度接近葉緣的為中海拔的「山蘇」。


南洋山蘇-葉背中軸「有棱」。


台灣山蘇-葉背中軸「無棱」。



 孢膜長條形長在側脈上,且貼近葉軸,和主脈斜交,開口大多面向中軸。



牆上水泥壁上長出一叢「鱗蓋鳳尾蕨」,在都市裡,老建築的水泥牆上、紅磚矮牆&排水溝,最容易看見的一種蕨類。


鳳尾蕨屬的大葉鳳尾蕨、鱗蓋鳳尾蕨、長葉鳳尾蕨&粉葉蕨屬的粉葉蕨,在國外研究出有吸收土裡重金屬 -「砷」的功能,也許不久的將來可以運用在淨化土壤上。


鱗蓋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一回羽狀複葉,頂羽片明顯&側羽片同型,營養羽片之邊緣鋸齒狀,


傅氏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在低海拔也是常見種類,在海邊也可發現它的蹤跡,葉型為五角型葉,頂羽片&向下撇的小羽片顯著。


鳳尾蕨,鳳尾蕨科鳳尾蕨屬,和鱗蓋鳳尾蕨一樣,都常見於都市環境。


鳳尾蕨&箭葉鳳尾蕨相似,但是鳳尾蕨有翼片,(即葉軸兩側長有葉肉,像翅膀一般。)箭葉鳳尾蕨則無此特徵。鳳尾蕨的頂羽片單一不分裂,側羽片在基部分裂出狹長裂片。



長尾鐵線蕨在象山曾經看過,雖是生長在低海拔的蕨類,但只有零星分布,並不常見。長尾鐵線蕨也是鳳尾蕨科,和鱗蓋鳳尾蕨、傅氏鳳尾蕨不同屬,它是鐵線蕨屬。


鐵線蕨屬的特徵:


1.葉的各級主軸紫褐色至黑色,有光澤。


2.羽片&末回小羽片扇形,中脈不顯著。


3.孢子囊群位於裂片邊緣,由葉緣特化,反捲之假孢膜包披。


長尾鐵線蕨莖直立或斜生,被鱗片,葉叢生,葉柄暗褐色,一至二回羽狀複葉,葉片常呈三出複葉狀,由一片頂羽片&兩枚側羽片組成。



長尾鐵線蕨由葉緣反捲的圓腎型假孢膜,(孢膜開口朝內),葉背具有深褐色刺狀剛毛。生長在林下遮蔭處,或林緣土坡,或瀑布邊的岩石上。


在看小毛蕨脈(賓士脈)時,翻到葉背,一個長腳蜂小小的巢出現,一個巢室有一顆卵在上面。



金星蕨科特徵:


1.葉大多是二回羽狀分裂。(例外如:大金星蕨有三回、三葉新月蕨一回)


2.葉表羽軸如果有溝,也和葉軸的溝不相通。


3.單細胞針狀毛,鱗片上亦可見針狀毛,孢膜有針狀毛。


4.孢子囊群多為圓形,長在脈上,大多具有圓腎形孢膜。(有例外,有的屬沒有孢膜)


5.有金色腺點。(金星蕨科名字來源)


6.毛蕨屬有「賓士脈」。


 


單細胞毛:一個細胞長成長條型


多細胞毛:多個細胞排成長條型,(多細胞毛排列就像手指頭,一節即為一個細胞,手指頭有好幾節組成)


鱗片:由很多個多細胞毛,排成很多排的叫做鱗片。(就像將手指頭併攏一般)



大金星蕨,金星蕨科大金星蕨屬,三回以上羽狀複葉,葉叢生,羽片緊密,葉柄有白粉。孢子囊群圓形,生在側脈近頂端,孢膜圓腎型,早落(所以有時候看不到孢膜)。



大金星蕨的葉表、葉軸、羽軸上有毛,羽軸上具有窄翼。



小毛蕨金星蕨科毛蕨屬,二回羽狀分裂,葉片頂端突縮,具有明顯的頂羽片,像獨角獸,裂片頂端有短尖頭,有小毛蕨脈型(賓士脈),孢膜圓腎形,密生短毛,長在脈上。





在溪溝邊,最常看見三種金星蕨科毛蕨屬的稀毛蕨、假毛蕨、台灣圓腺蕨,號稱「溪溝三劍客」,如果在野外看見「溪溝三劍客」中的一種,表示附近有水源。


稀毛蕨和其他毛蕨屬毛茸茸樣子不同,它看起來較亮澤,毛很稀疏。


稀毛蕨基部羽片驟縮成短三角形片狀,羽葉邊緣平整,如裁剪過一般,葉表光滑,葉軸、羽軸有溝,溝不相通,孢膜圓腎形長在脈上,


台灣圓腺蕨,,二回羽狀分裂,葉叢生,基部羽片驟縮成耳狀葉軸褐色有毛無溝,孢膜上有毛,背面有許多黃色腺點,常見於低海拔溪溝旁。(富陽公園入口處的橋邊溪溝旁即有。)


台灣圓腺蕨的幼葉,具短柱狀氣孔帶。


假毛蕨也是毛蕨屬的,二回羽狀深裂,裂片深,無法連成賓士脈,所以稱「假」毛蕨。羽片&葉軸交接處具一褐色瘤狀突起,孢膜無毛。



假毛蕨葉叢生,基部具鱗片,羽片無柄,越往基部長度明顯漸縮,基部羽片形成蝴蝶型。


假毛蕨幼時,即可看見蝴蝶狀之羽葉。



 


短柄卵果蕨,金星蕨科卵果蕨屬,一回羽狀複葉,常出現在潮濕山壁。


短柄卵果蕨,兩片羽片中間有三角形翼片,翼片內有獨立的葉脈系統,懷疑是發育不良的羽葉,葉柄上有單細胞針狀毛,鱗片上長毛的蕨類。



短柄卵果蕨,孢子囊群卵形,著生於側脈近葉緣處,無孢膜(金星蕨科裡無孢膜的屬)。



短柄卵果蕨幼葉,鱗片邊緣有撕裂狀。





台灣樹蕨,桫欏科桫欏屬,莖短直立,葉叢生,基部可見披針形褐色鱗片,上回在柴埕步道只看到亮亮的葉片,沒看到它毛茸茸的柄。



台灣樹蕨三回羽狀分裂,中軸有翼。孢子囊群圓形,位於脈上,無孢膜。


鬼桫欏,桫欏科桫欏屬,二回羽狀複葉,樹幹高約2M,葉柄紫褐色,具光澤,基部有披針形暗褐色鱗片,老葉下垂,也會形成樹群。孢子囊群圓形,長在脈上,也不具孢膜。






草湳步道也可看見雙扇蕨,葉柄有多細胞毛,葉脈網狀,網眼內有游離小脈。


粗齒紫萁的孢子葉,僅基部數對羽片著生孢子囊,羽片驟縮,孢子囊繞著葉脈生長,無葉肉,葉為一回羽狀複葉,羽葉具柄,柄基部有關節,作用不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菊子 的頭像
    菊子

    碧蘿山居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