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漳泉械鬥築隘門,秋風颯颯無患子。


先前對芝山岩的印象只停留在小山丘的印象,山上有廟,有林相,有四季不同的生命在活動著;台北市的山幾乎都相似。這次跟隨秋蜜老師走一趟芝山岩,對它的印象全然改觀,山不再只是山,卻像一部矗立著的歷史書,記載著台北的過往故事,台北湖的潮來潮往,它,一直等在那裡,等著我們去翻開書冊,等著帶領我們踏入遠古的台北,去探究曾經存在的過去。


秋蜜老師帶領我們從芝山岩捷運站出發,穿過歐式風味建築的小巷,庭院裡花木扶疏,院門上爬滿了九重葛或蒜香藤,把一個社區妝點得姹紫嫣紅。老師在社區公園講解灌木喬木的分別時,落羽松下,一隻黑冠麻鷺搖動著它鼓起來的脖子,走沒兩步,就搖動一下,招搖著似乎故意要吸引我們的目光。一群人在微雨裡,看著它自顧自的表演。


芝山岩邊坡,雀榕佔領了這片土地,橫走的根系交錯攀爬,根在大石上如大蛇蔓爬纏繞,土坡上一個個的墓碑從交錯的根系中伸出,在現代都市裡形成怪異的景象,佈滿青苔的墓碑,訴說著後代子孫失聯的孤寂。往前有座石頭公廟,廟後有一顆巨石型狀如獅,早年居民稱此石獅為「石頭公」,後來建廟,廟名「聖祐宮」,但地方還是以「石頭公廟」稱之。此處巨石不少,可能是早年從山頂滾落,因形狀各異其趣,而命名為:石硯、石墨、石筆、石印、石紙,合稱為芝山巖的「文房五寶」。此地原名「八芝蘭」因有此五寶,所以附近地區的讀書風氣興盛,出了許多名人,所以把地名改為「士子如林」的「士林」。


再前進,山腳下有座停車場,旁邊立著芝山岩生態解說圖片看板。屬於「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目前由野鳥協會在此維護解說,入園需收費。從旁邊的木棧道上去,可到達園區偏門,可窺見裡面有一座架高的茅草屋,老師告訴我們是仿凱達格蘭族在此的住屋。數千年前,台北盆地還是大湖時,芝山岩只是一個小島嶼,史前人類已在湖邊耕作、狩獵、捕魚。1896年日人在芝山岩山麓發現第一個史前考古遺跡,依照出土的文物,測定它的年代約為三千六百至三千年之間,命名為芝山岩文化,爾後多次考古挖掘,發現此處擁有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如今芝山岩已列入二級古蹟。


雨農路上,位於百二崁登山石階馬路對面,史蹟公園內有一個比路面低的平台,有一顆巨石,牆面書寫著「石馬」,老師告訴我們關於這顆宛似無頭的石馬故事:咸豐三年(1853年)發生漳州人和泉州人的械鬥,泉州人入侵漳州人居住的「八芝蘭」,開漳聖王陳元光騎著石馬幫助漳州人打敗泉州人。泉州人發現石馬的秘密,派了石匠摸黑跳上石馬,在馬背上鑿了十幾個洞,從此石馬再也不能移動,但破壞石馬的人,隨即發病遭受神譴。神話故事表訴的卻是清代「漳泉械鬥」的故事。


老師拿出介紹芝山巖的圖片,對照現今的百二崁石階,目前所見的百二崁石階是後來重修的,圖片上的石階坡度感覺較緩,也許是拍攝角度問題吧。日人在山頂建芝山巖神社,將原來道光年間漳州人建的南隘門拆除,而鋪設了參道百二崁。這百二崁有一百二十個階梯,為了證明有此數字,一行人從山腳下起一步一步的數著,到達頂部時,已氣喘吁吁,我算123階,有些同學算124階,相差一階,沒人計較,望眼過去,階頂一片平坦,無患子、糙葉樹,一樹金黃,老師要我們撿拾地面糙葉樹的黃葉,摸摸它,粗糙的感覺好像砂紙一般。我們沿著右邊的木棧道前進,不遠即到終點-瞭望台,瞭望台矮牆外有七里香,七里香上攀爬著相似的羽狀葉,莖上有勾刺,老師告訴我們它是海濵植物「搭肉刺」,再次證明芝山巖四周曾經是海濱環境。搭肉刺和七里香乍看之下很像,但搭肉刺是豆科,葉是偶數羽狀葉,七里香是芸香科,奇數羽狀葉。植物界相似的兩種模仿叫做「偽裝」,昆蟲動物模擬較強壯,有毒的一方叫「擬態」,如:雌紅紫蛺蝶母蝶「擬態」有毒的樺斑蝶。


這裡還有一棵像野桐的植物,但葉子較寬。它的葉子有褐色的星狀毛,像雞屎藤一樣有個「帶屎」的名字,叫做「蟲屎」,初聽這個名字時,總會仔細看看它哪裡像「蟲屎」。我看了又看,總覺得委屈它了,給個這麼不雅的名字,它有個別名叫「白樹仔」,也不知它「白」在何處?蟲屎原產於台灣,分布於台灣中、南、東部平野或低海拔山麓 ,是熱帶次生林的指標植物,蟲屎是大戟科,雌雄異花同株,沒有花瓣。另有一叢標示「八芝蘭竹」,看起來和一般的竹子沒有兩樣,這可是台灣特有種,八芝蘭竹的特徵是籜耳很明顯,耳上有長長的剛毛,西元1916年日本的植物學家早田文藏採集發現,而以發現地為名的,目前族群已不多。


「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為日人紀念芝山巖事件所豎立。日本來的五位老師&一位工友參加日本國慶因沒趕上船班,返回時遇抗日份子而遇害,日本人在芝山岩立此碑紀念。時代變遷,是暴民是義民,立足點不同,即有相反的意義。生命原不該互相仇恨的,一切的悲劇就停留在過去吧!


雨農閱覽室(以前日本神社的位址)前,一棵三百歲的老樟樹,目前是台北市最老的老樹,老樹爺爺太老了,樹身被白蟻侵入,樹醫生為它動過手術,傷口外包裹著防水布,上面用其他樹皮黏貼,手術後老樹爺爺還是一樣的蒼勁挺拔,兩邊的枝幹還各住著美麗的蕨類-「杯狀蓋骨碎補」&「槲蕨」,把老樹爺爺裝扮得綠意盎然。


老樹再過去些可以看見萬善同歸的「同歸所」,又稱大墓公。清朝時林爽文領導義民抗清,「林爽文事件」時傷亡甚多,無法辨認的死難者共葬於此,再加上漳泉械鬥時無名的死難者亦合葬於此。旁邊有個金紙爐,兩個爐口上方都書寫著「更衣」。地方人士祭拜時會燒紙衣給萬善同內的兄弟更衣,讓他們有新衣可穿。這份心意我想他們雖客死他鄉,也該不孤單了。


這裡的大岩石屬於大寮層,有很清楚的貝類化石,還有生痕化石,山頂的岩塊表土層淺薄,但許多樹木依然在其上生長,原來深根的植物根系遇到堅硬的岩石被迫橫著生長,岩石上還有一些圓洞,老師說是遠古時人類在此鑿洞架屋,固定柱子用的。附近還有個墓碑就在岩石旁邊,后土就蓋在旁邊的岩石上,墓碑應是百年以內的,重疊著遠古的生活影子。


芝山岩還有一個三級古蹟-惠濟宮,惠濟宮建於清乾隆17年(1752年),原為南向二廟,東畔主祀觀音佛祖,以「芝山岩」為寺名,西畔主祀開漳聖王以「惠濟宮」為廟名,光緒18年(1892年)重建,改為「二進式」廟宇型式。前殿祀「開漳聖王」,後進一樓祀「觀音佛祖」,二樓祀「文昌帝君」,(原在同歸所旁),民國6年因蟲蛀嚴重損害重建,民國58年再次重建即今日之「惠濟宮」規模。


日治時代明治28年(1895年)曾在惠濟宮內設置「台灣總督府學務部」,在文昌祠義塾原址成立「芝山岩學堂」推行日語教育。後來改為「八芝蘭公學校」,明治37年學校遷至士林後,惠濟宮才恢復廟宇身分。惠濟宮旁的「懷古園」保存著歷代重修時更換下來的建材,石柱、石堵、石碑、柱珠等讓後人憑弔。其中最著名的為「惠濟宮碑誌」記載著惠濟宮的來龍去脈,另一則為「芝山合約碑記」,為澄清確有捐地一事而設立。去時還看見一塊大石上頭有著大寮層的生物化石&生痕化石。


惠濟宮前有一棵冠幅很大的無患子,去時正結實累累,琥珀般的顏色,渲染著暖冬的天空,我們望著它累累的果實,地面卻乾淨的很,尋找不到一顆果實,真希望一陣風來,能賞給我們幾顆種子。我們發現樹上有幾個如叢生的枯枝,在山桂花上也曾見過相似的東西,秋蜜老師後來告知是「蟲癭」。老師帶我們去懷古園看椰子樹葉上的虎頭蜂窩,高高的可以看見幾隻蜂在進出。這個虎頭蜂似乎沒有考慮到椰子樹的葉子是會枯黃落下,不敢想像蜂窩落下時如附近有人,這群蜂飛出,如何駭人!


惠濟宮下去有一蛇蛙石,大石如蛇頭,小石如正在逃離的青蛙。相傳石蛇是守護西隘門,石馬是南隘門,石獅市北隘門,石象是東隘門,號稱芝山岩四大金剛。如今只剩西隘門還保持完整,石頭建的隘門上有雉堞&架設火槍的銃(音ㄔㄨㄥˋ)眼。西隘門旁還有一棵二百五十年的大葉楠,也是芝山巖有名的老樹之ㄧ。再往下還可看見猢猻樹,現正在開花結果,猢猻樹是木棉科猢猻樹屬,在關渡有做為行道樹。


山腳下的公園除了猢猻樹還可看見和阿勃勒一樣的長條果實,長長短短,掛在樹上,仔細看它的羽狀複葉卻細小得多,羽軸上有耳狀托葉,老師說是皂莢,地上撿了一截黑色果莢,裡面的種子比阿勃勒大,像橢圓形米色健素糖,潮濕的造景矮牆上還發現槲蕨生長,低矮的位置,讓人輕易的瞧個仔細,可惜今日還是沒有帶到相機,芝山岩又是頭一回進入觀察,只能抱憾沒有相片留住當時的美景,一路已不知長吁短嘆幾回了!(相片只能看jean的部落格相片簿了)


 


 


jean的芝山岩相片簿:http://tw.myblog.yahoo.com/jean0521/gallery?fid=57&page=1


芝山岩的地質景觀: http://w3.ynes.tp.edu.tw/csy/geology.htm


芝山岩文化的形成:http://mail.slhs.tp.edu.tw/~contest/89contest/91640/WWW/new_page_19.htm


植物的偽裝;http://starswish.com/read.php?tid-6345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