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猴硐,一個小山城的名字,一個黑金的故鄉,現在還多了一個貓村的故事。貓村為這個煤礦小城打響了知名度。


我們背起了背包,嚮往著火車能帶我們走入時光隧道,在一個山城下車尋找不屬於我們的記憶。


火車轉個彎,繁華的都市被遠遠的甩在鐵軌不見的那端,火車已不再嗚嗚鳴笛,但轟隆轟隆的聲音還是和稚年時的記憶相同,但這絨布座椅,太過豪華。


我們在侯硐火車站下車,假日帶來了一批批的人潮,一群比著手勢的群體,他們今天也來拜訪這個黑金的故鄉。


來這裡的遊客,有往大粗坑步道和屬於淡蘭古道的金字碑古道的健行客,有往礦區博物館區遊客,還有過鐵軌天橋往貓村的愛貓族,下車後各往各的方向前進。


 


侯硐車站建成於大正九年(1920年),宜蘭線鐵路瑞芳到猴硐段開始通車,並且和鄰近的礦場相連,將出產的煤礦運往全台。



火車站內設置了侯硐貓旅行印象館,除了飲料,其他都是和貓有關的物品。



到了猴硐,第一個看見的就是台灣第一大煤礦-「瑞三鑛業公司」大大的「產煤裕國」。


「瑞三鑛業」的前身是1912年日本人木村九太郎和顏雲年在猴硐設立的「久年炭礦」,「久年炭礦」不久後和三井合併成立為「基隆炭礦株式社」,北部鐵路沿線的59個礦區皆被其收購。


「基隆炭礦」後來又和「福興炭礦」合併,瑞三鑛業的創始人李建興當時承攬了瑞芳三坑的採礦工程,和「福興炭礦」簽訂採礦的承包合約,就此走入了煤礦事業。


李建興在1934年(昭和9年)成立「瑞三鑛業」,從此「瑞三鑛業」跨越了日治&民國50多年的採礦歲月。直至民國79年停止採礦事業,「瑞三鑛業」走入了歷史。


 



出了侯硐火車站,往前走,有一棟「願景館」,緊鄰願景館的右邊有一間紅磚建物,那就是「遊客資訊站」;在遊客資訊站有侯硐的旅遊摺頁,建議先到此處了解一下猴硐的人文歷史&景點說明。


願景館的左邊有鐵網圍住的是已荒廢的黑色建物,這裡曾經是當時亞洲第一的選煤場,但現在已如廢墟一般,只剩斷垣殘壁、斑剝的機具供人追思當年的繁榮盛景。



走進願景館,兩層樓挑高的明亮空間,白色的牆面鑲嵌著從前礦工生活的舊相片,樓梯兩排透明玻璃上,書寫著訪問老礦工對過去回憶的隻字片語。



願景館是選煤場&運煤橋放置維修零件的庫房,如今規劃成以歷史事件、聚落人物作為展示主題,描繪礦工的臉譜以及礦工畫家洪瑞麟以礦工人物為主題表現的畫作。



二樓上有介紹猴硐礦業的記錄片,因為二樓樓板有限重,所以每一場放映時間有限定人數。





願景館後門庭院,有設置咖啡小棧,在那兒可以坐下來,悠閒的看著基隆河美景和跨越基隆河兩岸的運煤橋。



猴硐聚落依傍著基隆河上游,是南北狹長的河谷山城。在河的東岸有兩個煤礦坑,即猴硐坑&復興坑,這兩個礦坑的煤經由輕便軌道通過運煤橋到對岸河邊的選煤廠。


基隆河西岸邊狹長的綠地已整治成休憩的公園,還有一個大廣場可供辦活動。柴寮路上「瑞三本礦」就在大浴室改建的礦工紀念館附近。


遠處連續稜角連峰的獅子嘴奇岩是猴硐地區的代表山,暑假時去三貂嶺還未到河谷瀑布前就有一條步道是往獅子嘴奇岩。





跨越基隆河的拱型運煤橋,和選煤廠的三層樓連結在一起,當初是為了方便連結礦坑和火車站而興建,也可作為對岸民眾進出火車站的通道。


日治時的舊橋因不堪使用,民國54年瑞三公司在舊有的橋墩上重新修建,完成如今的圓拱型樣貌。




選煤廠雖然已頹敗,但在三樓頂依然可以看到,運煤橋上運煤車直通到選煤廠的軌道,可以想像當時運煤車來來往往的忙碌。



 


這座高空運煤橋就是「瑞三大橋」又稱「三層鐵橋」,和三層樓高的選煤廠連接。


橋面因煤礦停產,運煤車不再行駛,橋上長滿青苔和雜草,加上年久失修,已不適合通行,曾被列入危橋,但在民國94年規劃「猴硐礦業博物館園區」時,大力整修,舖上木棧,如今已平穩美觀。



 


運煤橋上放置著三分運煤台車


運煤台車堆放著礦工挖下的煤礦,沿著鐵軌推送到選煤廠。



走過運煤橋,猴硐路依傍著山邊,寬度可供汽車行駛,橋的左邊往猴硐神社、介壽橋紀念碑、大粗坑步道、金字碑古道;橋的正對面是猴硐坑,右邊有瑞三礦業事務所、美援厝、礦工宿舍、天華山慈惠宮、復興坑。



有人住的地方就有貓咪,貓咪也是這裡的居民。



運煤橋旁,地址是侯硐路158號的「瑞三鑛業大樓」原為日式建築,於民國74年改建為三層樓建築。可惜瑞三鑛業在民國79年就結束了。



從礦業大樓旁拾階而上,只剩最裡間還有人居住,前面的房子都已荒廢。



 


走回猴硐路,沿途可見雜草蔓生的房舍,大型機具淹沒在雜草叢裡。



不遠處在路的兩邊可見到各有一棟相同的黑色三層樓房,這附近有住家聚集,問了當地人,才知黑色樓房是以前的宿舍,諾大的房子裡面,只剩幾戶人家居住。





猴硐路上有公車808在狹窄的路上行駛,這裡唯一的公車。



天華山慈惠宮有岔路,繼續往前行可至復興坑,往下有指標往三貂嶺可至復興橋。



在往復興坑的路上,遇到一隻飢餓的貓咪,時時靠在腳邊喵喵叫。剝了幾片碎餅乾,它吃得津津有味。


往復興坑需經過山洞隧道,前兩天的大雨,洞內滲露著水滴,地面溼滑就不過去了。



 


折回天華山慈惠宮往復興橋方向走,穩固的水泥橋可行駛汽車。


復興橋右轉可至侯硐火車站,左轉可至「瑞三本坑」、「礦工紀念館」(大浴池)。




從復興橋上看基隆河,猴硐擁有基隆河上游的彎曲秀麗的峽谷地形。


到處都看得到猴子圖像的指示牌。



這裡有許多關於貓咪的告示牌。



 


石厝,適合騎著車細細品味礦山風情。


柴油機車庫邊的指示牌。



 


柴油機車庫,只有前後兩邊的木門散發著古樸的味道。


「瑞三本坑」是在昭和15年(1940)所設立的礦坑,為開採南端落差500尺斷層下的本層煤所設立,原坑名為「本坑」,是瑞三公司產量最大的礦坑。


 


礦坑旁上層的房舍為「變電所」,坑口旁的水泥房舍是「檢身室」



 


在「瑞三本礦」旁的房舍,是管理本鑛坑內所有事務及坑口作業管理的辦公室。


坑口的是「檢身室」是做入出坑安全檢查及人員核對統計;右邊樓梯上去的一樓瓦頂磚造房屋為「本鑛辦事處」,其他還有礦工進坑報到及出坑報退的窗口、電池間、礦工更衣置物間、文件資料倉庫等。





 


坑口牆上掛著礦工名字的木牌,相同的木牌有兩片,裡面的是黃色,外層是白色,出勤時取下白色名牌去電池室換電池,電池室牆壁設有礦工已領取電池的名牌表,坑口只剩下黃色木牌,當出坑收工歸還電池時再取回個人名字的白色木牌子,掛回坑口。


當收工時會有人檢查木牌子,如果看見黃色木牌只有兩個可能:1.是歸還電池時忘記掛回,2.是人還在坑裡未出來。人命關天,他們必須馬上找人,以防萬一。




 


礦工大浴室,裡面已改裝為礦工紀念館,以礦工的生活文化為展示主題,展示礦工醫療史、生活型態、坑道模擬、還有入坑時攜帶的安全工具和一些老照片。





兩張X光片訴說的是礦工以健康換得一家生計的辛酸故事。因為處在高溫濕熱,塵土瀰漫的環境,長期接觸煤、錫、銅、銀、金.....等礦物,吸入矽灰塵,很容易得到慢性肺矽病,造成呼吸困難,最後結束生命。


這裡還置放了幾具黑色撥號電話,拿起話筒,可以聽到話筒一端傳來訴說當年礦工生活的故事。



當年礦工的置物架。



 


置物架裡還原著當年礦工離鄉背景的思念與無奈。


舊照片裡的人如今安在?



坑道支架隨著時代的進步使用不同的支撐架,最早期使用的是相思木,相思樹,生長快速,木質較鬆,作為坑道支撐架,遇有震動即會發出聲響,可做預警。


北部相思樹到處可見,和「煤炭」&「礦坑」有相當的關連。


礦工黑色的臉龐,是堅毅的面容。



當年礦災發生時的報導。(似乎對礦災有一點點印象)




礦災發生時瑞三公司的檢討報告。


1920年的猴硐火車站



 


在烘砂室和大浴池中間的空間,以玻璃隔出生態介紹區域。


原來的烘砂室則為地質生態館,介紹砂岩石塊、猴硐的煤層、基隆河谷地質&大地的運動。



本坑吊橋為瑞三本坑開坑時,以舊斷橋重新興建的,供運煤礦車及人員通行的鋼索吊橋,其中一座橋柱以河床上巨大石頭當柱墩。


 


民國35年整煤廠輕便鐵道完成,本坑礦車改由基隆河西岸行駛後,吊橋僅供人員通行,水泥製的復興橋通車後,吊橋不再利用,任其斷裂破敗,僅留巨石上的橋柱供人憑弔。


 



 


離開礦業博物館,通往貓村的天橋,兩旁有著貓咪可愛的圖像。




貓村在山腰上,蜿蜒而上的巷道階梯,有九份的味道。



樸實的石砌牆面有著貓咪的裝飾。



流浪貓在這裡是幸福的。



 


中午貓咪都睡趴了。





吵到它了。對不起,打擾了!


真不得安寧。




貓咪慵懶的模樣,讓人忍不住想留下它可愛的倩影。



貓村眺望,遠方是「瑞三礦業公司」大樓,近處的是火車站,看這範圍,車站的規模不算小,顯示當年煤礦在這裡曾有的燦爛時光,但現在這諾大的車站和這小小的山城人口,似乎不成比例。


也許不久山城經過縣政府的重新包裝,會吸引大批遊客到來,這個車站將重現當年熙熙攘攘的盛況。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古往今來:http://tw.myblog.yahoo.com/jw!TqrfY.KRGBiF.l979KDZaw--/article?mid=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