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店小粗坑步道


解說老師:羅正芬老師


集合地點:新店捷運站,小粗坑站





小粗坑步道是日據時代,沿著新店溪,從烏來往新店修築的台車道,運送烏來地區的木材、煤礦&茶葉,但最大宗還是以木材為主。後因新烏路的通車,台車道運送的功能已經消失,日本人原有意將此台車道改為五分車道,但因太平洋戰爭,只得作罷。1969年直潭派出所招募18歲到55歲志工修築這條小粗坑路(現稱為永興路),由王永慶叔叔認養整條路路基的維修,還將吊橋改為水泥橋,如今這條路已變成熱門的生態旅遊景點。


小粗坑步道最著名的建物,就是桂山發電廠的小粗坑發電所,距今已有百年,目前還繼續發電的百年電廠除了「小粗坑發電所」,還有高雄美濃的「竹子門發電廠」,比小粗坑發電廠晚ㄧ年(1908)完工,但在民國81年已列為三級古蹟,小粗坑電廠卻一直未列入古蹟。


今天正芬老師除了帶我們做生態觀察,出發前還大概讓我們了解這條步道的歷史。


 


小粗坑橋前的長興宮。


過小粗坑橋後可看見木材行,此處以前是木材集中所,也曾有一個渡船頭,可至景美。



永興路附近人家種植了一些作物,枇杷、龍眼、火龍果、楊桃、香蕉、釋迦也都看得見。


枇杷正在開花。



 


養在菜園子邊的「鵝」,被我們指指點點,不滿我們叫它「鴨子」,一直更正我們:ㄜˊ~ㄜˊ~。



今天是投票日,這戶人家參與里長選舉,祝賀的花籃&彩球,充滿了歡喜的氣氛,同學被院子的花草吸引,主人歡迎我們進去參觀。



這棟房子有著古意,但又感覺重新整修過的新穎,石砌的牆基註記著1924年8月5日(三)新店溪氾濫時洪水淹過的高度,也記錄這間房子興建於1819年嘉慶24年已卯之春,如果無誤這間房子也將近200年了。


周家的堂號:武功世澤。「武功」原是「蘇」姓的堂號。元朝時蘇姓為避禍而部份改為周姓&連姓,但依然用「武功」的堂號


 



周家的主人帶領我們參觀他的廳堂,一張原木製的長條供桌,據說也有百來年,依然保存完整,架上的「謝籃」現在已經很少用到了。



周家的主人問我們桌上的兩顆是什麼水果?體積不小,是柚子&白柚。主人笑笑,讓我們拿起小顆的,竟然是「檸檬」,它也太不像檸檬了,比吉元兄的拳頭還大。



我們離開周家古厝。路旁紅牆內是台電當年的宿舍,大門深鎖,院子乾淨,並沒有雜草叢生的現象,應該還有人居住。



一條岔路,前方是小粗坑發電所,另一條左轉的小徑是屈尺古道。屈尺古道是當時居民從台北通往屈尺的道路。也是日軍據台後,進入台北東南山區物資運送的重要通道。


屈尺道路於明治31年(1898)完工,當時從台北到屈尺,靠的是新店溪的水運,從碧潭的新店渡口,搭渡船至灣潭,再轉搭渡船至小粗坑渡口,然後翻越山嶺前往屈尺。





小粗坑發電所前的水泥橋-感恩橋,最早是一座吊橋,颱風時常常有斷橋的可能,現在的水泥橋是由王永慶家族&地方人士合資興建,橋墩上記載著「民國六十四年十月竣工」,兩旁還有石獅子鎮守著。


昔日小粗坑渡口就在吊橋下方。水泥橋的完工,使得來往屈尺、新店的陸上交通大為方便,擺渡逐漸沒落。又因1976年青潭堰完工,劃為水源保護區,終於廢除擺渡。



40年代,新店溪中上游,共有廣興渡、小坑渡、礦窯渡、塗潭渡、灣潭渡、小粗坑渡、新店渡、挖仔渡、直潭渡等九個渡船口。 如今只剩因應觀光而恢復擺渡的「新店渡」。




小粗坑發電所是位於新店市粗坑里永興路感恩橋旁,為台灣第二座發電廠,(第一座為龜山發電所)建於西元1909年,小粗坑發電廠是台灣現存尚在運轉中,年代最悠久的發電廠,1992年改為無人發電廠,由桂山發電廠電腦室遙控運轉,年發電量約為三千四百萬度左右。電廠引南勢溪及北勢溪匯流之後的新店溪水,於屈尺霸取水發電。


這棟百年的建物,雖無繁複的裝飾花紋,卻古色古香,未被列入古蹟,可能因為屋頂曾整修覆蓋鐵皮。


 





完工於1976年的青潭堰,坐落在青潭溪和新店溪匯流口上游附近,壩身高度5.5 公尺 ,總蓄水量70 萬立方公尺;主要供應台北市大安區東部、信義區、松山區南部、南港區,以及支援台北縣汐止部份地區的公共用水。



老師讓我們在雀榕的樹蔭下休息,老師告訴我們雀榕在原住民祭典的故事:


鄒族的「男子集會所」叫「Kuba」,「Kuba」旁會種植神樹(雀榕或大葉雀榕,也有一說是赤楊樹),鄒族最主要的祭典是「Mayasvi」。

他們會在「Kuba」,擺上神花(金草蘭),告訴天神這裡有鄒族子民,神樹是給天神下凡的樓梯。


舉行「Mayasvi」時會去修剪神樹的樹枝,代表修剪成祖靈或天神可通行的道路或樓梯,以庇祐子民,也會在修剪處塗抹獵物的血,作為引導之用。神花也會插在勇士的皮帽和腰間,鄒族勇士將聖火移到廣場中間,才正式展開祭典。



感恩橋邊,老師特地介紹這棵植物,它的名字叫「蟲屎」,分佈上南部多北部少,在這裡&芝山岩算北部生長最多的地方,屬於台灣原生種。


大戟科,蟲屎屬,葉緣粗鋸齒,葉柄長,簇生於枝頂,單性花。蟲屎木材白,輕且堅,不吸水氣,不易龜裂,原住民利用做刀鞘。



感恩橋另一頭有一座廢棄的碉堡,是第二次大戰時才有的圓形建物,並非當防空洞使用,有槍孔,老師是認為漢人建的,目的在防禦泰雅族人,當過兵的同學卻認為是扼守交通要道而建的,這裡以前有渡船口,又有發電廠,所以有派兵駐守。



新店溪在此處形成大彎曲。



沙洲上的甜根子草,一片白茫茫,和白背芒、蘆葦顏色明顯不同。



這一段屬於直潭,有直潭淨水廠。



感恩橋到青潭堰這一段屬於灣潭。



 


山壁上垂下來兩種禾本科的植物,一個葉子細小,另一個感覺就粗大許多了。葉子細小的是台灣蘆竹(蘆竹屬),大片葉子的是棕葉蘆(棕葉蘆屬),兩者都喜歡長在山壁上。



玄蔘科的倒地蜈蚣,最特殊的是它有四枚雄蕊,其中兩枚雄蕊特別長,而且花藥部分靠在一起,當昆蟲來採蜜時一頭鑽進花筒裡,上頭的花粉就會附著在昆蟲的身上,昆蟲就當現成的媒人了


雄蕊四枚,其中一對長於另一對時就稱為「二強雄蕊」。



 


台灣有毛有刺的五加科植物有虎刺蔥木&台灣蔥木,以體型來說,虎刺蔥木較矮小,且幼株上的莖葉上的毛刺偏向紫色;台灣蔥木(鵲不踏)在香港又稱「黃毛蔥木」,毛刺較偏黃,台灣蔥木幼株的刺比虎刺蔥木還要長很多,小葉近無柄。


香港網站的整理資料:


 armata 虎刺楤木

-----
葉為三回羽狀複葉;
---
葉軸和羽片軸疏生細刺
---
葉基部圓形或心形,歪斜
---
葉兩面脈上疏生小刺;下面密生短柔毛。
----- 葉軸有多數扁刺
---
刺基部寬扁 (即扁刺)先端通常彎曲

 decaisneana 黃毛楤木

--
葉軸無刺或疏生刺,但非扁刺
--
刺短而,基部稍膨大;
--
葉為二回羽狀複葉;
--
葉軸和羽片軸密生黃棕色絨毛
--
葉基部圓形,稀近心形;
--
葉上面密生黃棕色絨毛,下面毛更密。

虎刺蔥木的嫩葉,紫色毛刺很多。



虎刺蔥木的果實。



台灣敗醬的花小小巧巧,細緻可愛,卻又有一個「敗醬」的名字,失敗的醬料?老師說是因為它根部的味道,有人說很像醬料失敗發酸的味道,所以才叫「敗醬」,老師聞過,覺得比較像步鞋上的汗臭味。



台灣敗醬的瘦果,從基部長出翅狀苞,即翅狀物是由苞片發育而成,翅圓形或近圓形,直徑約5~6mm,且有明顯相通脈。這種果實有一個專有名詞:「似翅果」。


台灣敗醬並非台灣特有種,但以台灣分布最多,日本稱它:男郎花。



榆科的山黃麻&銳葉山黃麻(細葉山黃麻):


山黃麻:高大,葉兩面長滿毛茸,熟果黑色,普遍可見。


銳葉山黃麻:較矮小,葉下表面光滑或稀疏之毛,小枝纖細,莖褐色具褐毛,葉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較山黃麻狹長,先端尖銳,熟果偏橙黃原產於中國,台灣分布在中、北部的中低海拔次生林或開闊地,不如山黃麻普遍。



土肉桂與陰香的外觀特徵頗為類似,有些特徵可供辨認:


土肉桂的小枝為淡綠色,葉片為亞革質,葉表淡綠色,葉背灰白,土肉桂果實之宿存花被片幾乎完整保存,土肉桂葉吃起來較甘甜,有肉桂香味。


陰香小枝紫紅色,嫩葉粉紅色,葉片為紙質,葉表深綠色,葉背淡綠色,果實之宿存花被片先端呈截斷狀,陰香葉吃起來有淡香味,但不似土肉桂的甘甜。


 


小枝紅色,葉表深綠色,這棵是陰香-又稱假肉桂,樟科樟屬。葉三出脈,互生或近對生,花被筒漏斗狀,果橢圓形。



沉香,瑞香科,沉香樹屬喬木類,熱帶地區深根性植物,沉香的名稱是來自於其沉於水的特質;在台灣主要產在中南部,小粗坑發現這幾棵應該是人為栽種的,樹皮偏灰白,側脈不明顯。



小梗木薑子俗稱「黃肉樹」,是指它的木材呈現黃色,質地緻密,堅韌。樟科木薑子屬,台灣特有種。小枝細長,生有黑褐色細柔毛,葉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基部銳形,葉緣略反捲。花單性,雌雄異株。果橢圓形,熟時紫黑色,果托淺杯狀。


小梗木薑子也是生火的材料,耐燒而煙少,如果是樹杞和江某就不耐燒,材質不密,容易點燃。


有句台語俗語:公母柴、樹杞筍,火未著,水先滾。(老師認為這句話值得商榷)




台灣油點草,百合科油點草屬,因葉子上有類似油漬的斑點,所以叫做「油點草」,這片山壁長滿了台灣油點草,有幾棵已有花苞,開花時這裡一定非常美麗壯觀。



雙花龍葵,台灣的低海拔山野,隨處可見的茄科植物,紅絲線屬,也叫耳鈎草,花腋出,單生或成對著生,具花梗,花萼杯形,具 10 枚線形裂片,花冠漏斗形,白色。



雙花龍葵,漿果球型,萼片宿存,熟果鮮紅色光滑剔透。




薯蕷科植物單葉的有分莖左旋、右旋、右旋偶左旋。


 


看葉子,這棵可能是莖左旋的葉柄方型,有耳狀托葉的「黃獨」。



 


這棵可能是莖左旋,葉柄基部有一對刺狀托葉,不具零餘子的「華南薯蕷」。


*謝謝cleyera老師指正,是裡白葉薯榔。*



魚腥草,三白草科蕺菜屬,又稱蕺菜。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於陰濕處或溪澗邊,葉嫩綠 ,形似雞心,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成鞘狀,新鮮的葉片揉碎後有臭腥味,故稱魚腥草。水煮後卻鮮美可口,可解毒利尿,營養價值高。


(魚腥草的葉脈,還蠻漂亮的。)



黃紋三錐象鼻蟲,紅褐色,翅鞘深棕褐色,具縱排列的粗刻點,散生黃色斑蚊,雌雄的分辨方法,看吻部,雄蟲吻部粗短,雌蟲吻部細長管狀,這隻是雌蟲。



對於三線蝶,我還沒有練就ㄧ眼認出它是何種三線蝶的能耐,但是對於這隻有三條線的蝶兒,卻可以很篤定的確認出它的身分,它是頭戴珍珠項鍊,腰繫白腰帶的「單帶蛺蝶姑娘」。



毒蛾家的幼蟲,總是ㄧ身光鮮亮麗的打扮,一點都不樸素,看看這隻榕透翅毒蛾家的小朋友,身上綴了一圈鮮豔紅色肉棘,第一至第二腹節背面有深咖啡色的毛叢,背部一條寬淡黃色縱斑,配上黑邊白點,顏色已夠炫了,各體節又長出白灰色的長毛,像穿了件舞衣。它敢鮮豔亮麗現身毫不躲藏,全因為那有毒的咖啡色毛叢,讓它有恃無恐,看見它,手還是安分些,別亂亂碰。



這個季節蟲蟲好像都躲起來了,這隻還在水泥墩上,記得上回有格友告知是中南夜蛾或是斷線南夜蛾家的小朋友,裳夜蛾科的




在凹進去的山壁,走進前去,才發現一個山洞,裡面有水流動。




用燈照亮,發現裡面還有磚砌的牆面或柱子,不知當初這個山洞是什麼用途?排水用途嗎?還是它是一個礦坑口?



永興路即是從前的小粗坑路,如今被稱為小粗坑步道,地面被鋪上柏油,但山壁上的植物,依然茂盛的生長著。





我們的生態觀察算是龜速,中午了才走到土地公廟,但ㄧ路上也觀察了不少植物,如沒列入的:葉子厚的石月,小時候有愛心長大沒愛心的風藤、咬了葉子酸酸能生津止渴的酸藤、花序有花軸的裡白蔥木、原住民用來毒魚的魚藤、葉面肉質油亮的南五味子、葉片較軟的小花鼠刺、叢立孔雀椰子、葉背不帶紫色的纓絨花,還有葉基挾尖的菲律賓榕。


老師就在土地公廟作今天觀察的總複習。豐收的 ㄧ天呢!





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

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myfriend3q/school/48487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