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師拿了一片葉子要我們聞聞看,啊!好濃的杏仁味,是墨點櫻桃。
墨點櫻桃,薔薇科櫻屬,葉背散佈細小的黑色腺點(得名之由來),老葉搓揉後有杏仁味,墨點櫻桃除了有黑色腺點,在葉基處還有不明顯的腺體。


腺是「分泌的構造」。


「腺點」一般指很細小的,有顏色or凹陷的點狀分泌構造,腺點會散發氣體。


「腺體」是指比較大型,且突起的分泌構造,在葉子,或葉柄上,會分泌蜜汁,給對它有幫助的昆蟲吃的。


大戟科、薔薇科的葉子或葉柄上的腺體還有一個術語:花外蜜腺。


還有一種叫做「腺窩」:位於葉子下表面,主脈&側脈的交界處,是給小蟲或細菌or真菌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蟲菌穴」,咖啡、樟樹、小葉欖仁、珊瑚樹都有此種構造。


薯豆?有點混亂了!


長葉木橿子,樟科木橿子屬,靠葉基處的葉脈平行,葉子狹長,希望下次遇見它時能記住。(富陽公園上面的是「小梗木橿子」,和「長葉木橿子」一點都不像。)


「台灣櫸」或稱「雞油」,榆科,李時珍謂:「其樹高舉」,指其樹型高大,故稱它為「櫸」,「雞油」名稱來自於木材鉋光之後有油臘的感覺。


台灣櫸的樹姿高大,木材紋裡漂亮,質地堅硬強韌,是闊葉樹材的一級木,也是闊葉五木之ㄧ。


台灣櫸的樹皮上有「雲形剝痕」,沿著剝痕周邊密佈許多紅褐色小皮孔,此為台灣櫸的特徵。


有「雲形剝痕」的樹皮被歸類為雞油類,所以有「雞油」、「紅雞油」、「白雞油」之稱。


台灣櫸(榆科):雞油


榔榆(榆科):紅雞油


光臘樹(木犀科):白雞油


還有一種蕁麻科霧水葛屬的「水雞油」,但不知水雞油的名稱來源為何?


台灣櫸



紅葉樹,山龍眼科,山龍眼屬,兩面油亮,葉緣有刺狀鋸齒,有句話:紅葉樹不紅,香葉樹不香,既是如此,當初命名的緣由又是什麼?(老師是說紅葉樹的木材聽說是紅色的,但是沒看過。)


紅葉樹很難記呢!下次看見一定記不住。



難得看見蟲蟲呢!兩隻紅螢為下一代努力中,別打攪它們。




在這裡蓪草是時時遇見的,在遊客中心前的邊坡上,就有不少株。現在我們已能夠分辨蓪草&八角金盤,看見它們還是不忘再次確認它們葉片的差異。





其實只要抓住特徵重點,一點都不難分辨。


蓪草&台灣八角金盤了都是掌狀葉,不但葉子大,葉柄也長,這兩種植物的葉面乍看之下很像,但是看它們的葉脈就可看出差異點了。


蓪草的葉脈從葉基輻射出去後,每一葉脈又會分叉為二,看起來就像一個Y字型。


至於台灣八角金盤的葉脈就輻射出去後直達裂片的葉尖,中間沒有分叉。


 


 



 


蓪草&八角金盤都是五加科的,公園裡當圍籬的鵝掌藤和野外常見的江某也是五加科的,五加科的特徵除了掌狀葉外,就是葉柄會半抱莖,葉柄連接莖部的地方會變大變寬,而把莖半環繞包圍,和觀音座蓮的葉枕不同,葉枕是膨大起來,並未變寬到有抱住莖的感覺。


台灣常見樹木解說在台灣八角金盤那篇有提到,托葉和葉柄基部連生,膨大而形成半抱莖。



 


蓪草的莖中間部位並非中空,而是有白色的髓心,髓心可作為雕塑材料,也可作為絕緣器材,和替代保麗龍。


日治時代蓪草的利用為拿來製作工藝品的蓪草紙花,蓪草的材質細緻特殊,製造的紙,接觸水分即會略為膨脹,製作卡片時,有浮雕的效果,稱為「蓪草紙」。



 


台灣八角金盤,五加科,常為灌木或小喬木,樹勢不高,基部分幹多,耐陰。


台灣八角金盤的葉脈從葉基輻射出去,直達裂片的葉尖,中間沒有分叉。


 




這個應該是小葉複葉耳蕨,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葉革質,被面光滑無毛,二到三回複葉,頂端漸尖(如果是細葉複葉耳蕨,葉片頂端會突然縮小)。


 


記得婉玲老師說過複葉耳蕨屬,基部算起第二片羽葉的第一片小羽葉是「上先型」。如果是鱗毛蕨屬則是「下先型」。


 


還在葉片上的稀子蕨不定芽已經長初葉片了,新的生命等不及落地已經冒出來了。


稀子蕨,碗蕨科,稀子蕨屬,三到四回羽狀複葉,僅產於喜馬拉雅山東部ㄧ帶,及台灣。



 


我猜這是長在中海拔的書帶蕨,這個約有25cm長,葉片感覺硬質。



 


書帶蕨的孢子囊長在靠近葉緣之縱溝(陷入葉肉中),葉緣略反捲。葉背中勒明顯。



 


這個岩石上綠色分叉片狀的不太確定是苔蘚還是膜蕨科,葉面有點綠得透明,上面似乎還有長有孢膜構造。



 


對苔蘚類並沒有研究,不過它們很可愛,綠油油的。


 


毛地錢



 


這一根根的小傘,是毛地錢配子體的雌株,邊緣突出一顆顆圓圓的是孢子體。



 


霧來了,那就霧裡賞花。







霧裡的佩羅特木-衛茅科,葉片像櫻花,但是葉柄基部沒有托葉。


 


日本山桂花的長圓筒花型,和台灣山桂花的短闊鐘型不同。


 


台灣山桂花在霧裡    開得又密又漂亮!(硬是把對面的日本山桂花比下去)




霧越來越濃了!




 


 


這棵樹的枝條上長了好奇怪的現象,在斜上或橫的枝條上,又長出不少垂直向上的枝條,這是什麼?


 


我們在餐廳用完餐,霧已經變成小雨,回到遊客中心,老師去接洽看多媒體簡報,我們在展示室參觀。


 



 


生痕化石



 


園區遊憩路線示意圖



 


出了多媒體室,遊客中心已經滿滿是人,撐著傘,順著柏油路四處走走,夏枯草已在路邊的草坪開放。(到夏至就會枯萎所以叫「夏枯草」)


 



這裡的花圃有開白花的麻葉繡球(葉像芝麻的葉片),花被蟲咬得慘不忍睹的是日本鳶尾(長久以來被我誤認是台灣鳶尾),還有大戟科鐵莧屬的紅尾鐵莧(又名紅毛莧),為了爭取陽光,在杜鵑花叢裡探出頭來,


小停車場邊的十大功勞結的果像葡萄一般,熟果時會變紫黑色,屬於藥用植物,因為有多種功效(聽說有十種),所以稱「十大功勞」。


十大功勞,小蘗科十大功勞屬。



回程時在車上,大家分享了今天學習的心得,老師也和我們分享她進入生態觀察的過程;老師希望我們做生態觀察不能單單知道名字,還要去了解生物之間生存的機制,還有和我們人類生活的連結互動,這樣才會變得有趣。


老師問了一個早期農具的名字:「碌碡」。她的印象是木頭製的,中間一瓣瓣,像楊桃,會滾動,作用是把土壓平或把禾草輾壓入土中。


木頭製的為何用「石」字部首呢?


會不會是農具改良的關係呢?最早是石製的,後來才改成木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